胡明道/執教 史邵典/評點
[教學實錄]
師:有兩幅畫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一幅畫面中有一個小孩在蚊帳中對著蚊子慢慢地噴煙,看蚊子在煙中怎么辦;另一幅畫面中,一個小孩對著墻角的亂磚頭亂草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怎么?聽得不滿足嗎?有什么想問的、想說的就問吧!
生:這個小孩為什么要對著磚頭發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他對蚊子噴煙干什么?
生:他把蚊子放進帳子里,難道不怕蚊子咬嗎?
生: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應?
生:這是不是真事,是發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這兩幅畫面有什么聯系?
生:這個孩子用煙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嗎?
[故意制造懸念引而不發,留下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兩顆石子,平靜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腦興奮了,前經驗被激活了(煙熏蚊子也熏人,磚頭無趣,讀文要識背景等),于是問題就發現了,產生了,提出了。]
師: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強了,提了這么多問題,讓我們整理一下:
①這孩子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這孩子為什么要對著墻角發愣,他在干什么?這有什么意思?
③這兩幅畫面有何聯系?
哦!剛才還有人間這是哪個年代的,問得真好。這兩幅畫面不是我“編”的,它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在自己的作品《閑情記趣》里回憶的童年趣事(出示板書:課題、作者)。當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覺,今天我們讀讀,看看你是否認為有趣。讓我們帶著剛才的問題自讀課文,有問題請找我。(學生散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師:能齊聲讀一遍嗎?這一遍我們只要求把字認準確,把句子讀完整。
(學生大聲齊讀課文。)
師:讀得真好,不僅把字音讀對了,而且還初步有了一點感情,超標了。
師:要探究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靠一個人是不夠的,讓我們進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們采取“小合作”加“大合作”的辦法吧。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么讀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回參與。)
師:現在我們進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師:(第一段譯完后)“睜大”從何而來?“所以”是怎樣譯出的?
生:“張目”的“張”可譯為“睜大”。
生:“故”可譯為“所以”。
師:那么,你們發現的方法是——
生:(搶著回答)可以用現在的詞去“換”。
師:(第二段譯完后)你怎么知道“項為之強”是“脖子為這都僵硬了”?
生:書下有注釋呀!
師:哦,這可叫“查看法”,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我們讀“夏蚊成雷”時,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來,看到下文有“飛鳴”及“鶴唳(書下有注釋)”,于是反推回去,知道這里說的是“聲音”,“成雷”是“像雷聲”的意思。
師:太聰明了!你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師:(第三段接力譯完后)文中只有一個“?!?,你為何譯為“常常”?“定神細視”為何譯為“定下心來細細觀察”?
生:我按今天的習慣,給它加了字。
師:哦!又發現了一個“加字法”。
剛才,大家在合作解讀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換詞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斷法等等??梢?,文言文是不難學的?,F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
[雖有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習得,卻絲毫不入傳授、灌注的框束;雖有“方法”的預設,卻讓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當然“插言”、“撥問”在這里起到了無痕的指導作用。]
師:剛才的交流,讓我們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大家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他到底是怎樣觀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讓我們帶著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②在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畫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師:現在向全班展示你們的成果吧!
生:我最欣賞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癩蝦蟆,隨手撿了幾根草擰成繩子,打了它幾十下,可能又撿了塊石頭,打了它幾下,才解恨,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師:哦!你比原文想像得還要豐富。
生:我喜歡“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句,這句話用小孩的眼光,把癩蝦蟆形容為龐然大物,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師接言:對!只見那“龐然大物”踢翻了“石山”,踩倒了“草樹”向這邊橫壓過來了!)
生:我喜歡“徐噴以煙……作青云白鶴觀”一句。(師:這不是很無聊嗎?)不,我覺得作者很獨特,他創設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還有孩子的趣味。
生:我也喜歡最后一句,不過我補充一點,他鞭打癩蝦蟆,還表現了他的天真、單純、善良。
生:我也喜歡“徐噴以煙……”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煙滾滾,蚊子拍著翅膀,拖著長腿在白煙中亂飛。這還表現了作者當時的幼稚。
生:我喜歡“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一句,這句既表明作者當時的心情,又寫了神態。(師:怎樣的神態?眼珠動了嗎?)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珠一動不動,后來突然一驚。
師:真不簡單,大家自主地進行了探究,既欣賞了原文,又展開了想像的翅膀,豐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著作者的想像”。讓我們帶著想像的余興,再讀一遍課文吧!
[作品的樂趣是潛藏在作家所創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號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須通過閱讀來破譯與還原,由文字引發想像;體認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經驗加以完善彌補,這是閱讀的過程,更是創造的過程。
師:還有新問題嗎?對了,“這兩幅圖有什么內在的聯系”、“這倒底有沒有趣”我們還未解決哩!這樣吧,讓我們進行第三次合作,去與有關人員對話,看能否解決自己提出的這些問題。
從以下的活動中任選一項,在小組內探究探究。
①蘇州出版社要編輯《閑情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說給大家聽聽。 ②如果蘇州沈復研究小組或人教社編輯來訪,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你羨慕沈復嗎?你認同他的“趣”嗎?你喜歡這篇課文嗎?
(小組探究,大會交流。)
生:我想對沈復說,我很羨慕他,他有閑情去觀察,雖然他沒有現代玩具,但他能親近大自然。(師:你不能嗎?)我們功課很多。
生:當年他覺得很有趣,但我想我們長大了,我們這種年齡,覺得這很無聊,蚊子很討厭,我們有自己的愛好。
生:我要問沈復兩個問題:一、按他這種愛好發展下去,他應成為生物學家,他怎么成了文學家?(師:哦!他是熱愛生活的文學家。)二、他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到底是什么y
生:我想對沈復提一點意見,第一段是統領全文的,但他把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僅僅歸為“細察紋理”,其實他更多的是用了想像。(師:不簡單!那你覺得應加寫什么?)可在“細察紋理”后加“私擬想像”。
生:我不贊成剛才那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我們都應保留一點童趣,有一點想像力。
生:我提一點反對意見,我們每天在家做作業,不可能有這種“趣”。
生:想像力可發現趣味,小時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漬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
(師:你可能還會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媽媽。)
生:小時候,我看見墻上有很多螞蟻抬一大塊食物,我很奇怪它們怎么抬得動,我就去一壓,結果壓死一些螞蟻。
(師:現在是否很內疚?不過你的好奇心還是可嘉的!)
生:一次,我在同學家玩,看見湖里有倒映的樹、草,我們以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嚇得把玩具都扔進了湖里。
生:我還想談剛才那個問題,我認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的,如果我們有情趣,那么,在家寫作業也應該會感到有趣味。作者的兩幅圖實際有聯系,這就是他覺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閱讀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心靈的對話及情感的溝通:翻檢出自己的生活積累,體驗原作的情感,是與作者的對話溝通;談論共同閱讀著的文本,是與他人的對話溝通。]
師:剛才,我們的討論棒極了,大家認可了沈復的“物外之趣”,他喜歡“細察”、“想像”,觀蚊飛想像為“鶴舞”,視土墻想像為有山、有石、有樹、有獸的“山林”,我們在閱讀中通過聯想和想像,也獲得了“文外之趣”。
(邊總結,邊板書)
物外之趣
視蚊飛作鶴舞 聯想、想像
觀察、想像 觀土墻擬山林 文外之趣
時間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猶未盡,也還有些問題未解決。不過,不要緊,讓我們把探究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吧!課外大家還可選讀一段《閑情記趣》的文字,想想,為什么作者總覺得那么有趣。還可將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筆寫下來,成為現代版《童趣》。
[隨想)如何用好這篇教材?有人認為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理解,讓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人主張讓它為“發展想像能力”服務;有人認為這是記童年趣事的,可引發學生回憶童年生活,增加語文學習的親和力等等。但我卻認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內核。如果在教學本文過程中,能讓學生在體認作者“情趣”的基礎上,與作者發生心靈溝通,不僅感動于作者產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動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識”,讓已被課業負擔、名次包袱壓抑得麻木了的心靈得到激活,積極發現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將產生它的最大價值:加速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轉變與升華。
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教者以“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突顯了這一學習方式的重要原則:問題性、情境性、合作性、體驗性、過程性。整節課就是這樣一個活動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置身于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以文本為基礎,在與作者、編者、教師、同學對話中,經過聯想、想像、欣賞、懷疑、整合等思維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地調動積累,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從而獲取知識,習得能力,并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化生成。
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先期策劃”中,教者要能創造性地先學一步,敏銳地抓住文本對于“生命對話”的價值內核,并在“問題情境創設”、“探究問題設計”、“合作交流形式”及“視野拓展鏈接”等方面進行策劃及預設。雖然如此,在現場實施應對中,教者還要不僵守,不固化。如,在整合師生問題的過程中,能不露痕跡地加入了先期策劃中的設問:“他‘看’到了什么”、“這有什么意思”等。同時,也機智地接下了先期策劃中未設計的問題:“這兩幅畫面有何聯系”。在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要以參與者身份進入,常常以一句話作為點撥或回應。如,聽到有小組一同學講參觀旅游景點的洞內石頭時,我似乎無意地插言:“對,下雨天看玻璃上的水跡,都是想什么,像什么?!蓖瑫r,又能在巡回之中敏銳地搜索“反對”的聲音。如,聽到有的同學持“無趣論”,便鼓勵他到課堂上交流。
摘自《中學語文》
責任編輯/宋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