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
1.教學分析
《最后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小說以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普魯士軍隊占領為歷史背景,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難點:品味人物的表現手法與語言的深刻內涵。
2.學生分析
新一代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長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在父母溫暖的羽翼下、細心的呵護中。他們沒有感受過戰爭的殘酷,亡國的痛苦,被剝奪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的憤怒。學習這一課,會使學生思想受到啟迪,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

二、課堂實錄
1.導入新課
師:1870年至1871年,因為爭奪歐洲霸權發生了普法戰爭。誰能介紹后來發生的事情?
生A:兩月后,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進犯法國。盡管法國人民紛紛奮起抗擊侵略者,但由于法國資產階級與普魯士講和,結果賠款50億法郎,并將阿爾薩斯和洛林一部分割讓給德國。
師: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小說所寫的就是普法戰爭結束,阿爾薩斯淪陷以后,當地人民在普魯士侵略者強行禁止教法語時所表現出來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出示課件: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看到普魯士士兵操練的情景及韓麥爾先生上最后一課的情景。)
2.整體感知
師:速讀課文,對照課件復述課文內容,用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都可以,現在開始。
(學生都快速讀起來。)
師:時間到,現在誰能復述?其他同學在注意聽的過程中看復述的同學是否有遺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補充更正。
師:根據復述中出現的時間、地點的變化我們來試著劃分故事情節。
生B:課前、上課、下課三部分。
3.感悟形象
師:細讀“上課”部分,畫出表現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關鍵詞語。
生C:吃驚,詫異,難過,懊悔。
師:是什么使他“吃驚”?
生D:平常日子,開始上課時總是一陣喧鬧,可那天卻安安靜靜的。
生E:還少了平常的嚴肅氣氛。
師:這個詞應讀成“氣氛”(“fēn”),不讀(fèn)。
生F:老師還穿上了只在督學來檢查或發獎日子才穿的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鄉邊的小黑絲帽。
生G:教室后邊幾排一向是空著的,那一天卻連空著的板凳上也坐著好些鎮上的人。
生H:這些人個個看起來都很憂愁。郝叟老頭還帶著一本初級課讀本。
師:接下去看,小弗郎士為什么“難過”?
生I:韓麥爾先生說這是最后一次給大家上課了,而且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
生J:就是說,今天是小弗郎士最后——堂法語課了。
師:那他“懊悔”什么呢?
生K:懊晦自己幾乎還不會作文呢,可是再也不能學法語了。
生L:他為自己從前不好好學習而懊悔。
生M:他懊悔自己因為去找鳥窩、去溜冰而曠課。
師:當老師提問他背書他又背不出來的時候,他想到了什么?
生N:他想如果我能背出來,而且還一點兒錯誤都沒有,那么任何代價都愿意拿出來的。
生O:我理解,這“任何代價”是指可以不去找鳥窩、不去溜冰、不曠課去玩。這表明小弗郎士認識到現在抓緊時間對他來說太重要了。
師:對,看起來他晦悟了,上了最后一課小弗郎士悔悟了。那么我們看看他在上課前是怎樣一個孩子呢?
生P:他不上學,想到野外去玩,但他還能管住自己。這說明他不是不去上學,只是不想去。
生Q:他不愿去上學,主要是因為他連一個字也不會,怕老師提問他,他貪玩。因為天氣暖和,晴朗,聽到畫眉鳥在林邊宛轉地唱歌,看到鋸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的情景,他想這比分詞用法有趣。他太貪玩了。
師:大家想想:他認為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學習有趣,僅僅能說明他貪玩嗎?
生R:說明他不愛國,人家都侵略了自己的國家,他還當觀眾看熱鬧。
生S:應該說他不懂事。因為他從沒見過這樣的情形,他甚至還不知道“侵略”是怎么回事。
師:看起來,上課前后小弗郎士有了很大的變化,你能說一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嗎?
生T:小弗郎士不是—個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時貪玩、幼稚,不大懂事,但是最后的法語課上他卻特別認真、專心。他在小說中由一個不懂事,不愛學習的孩子變成一個懂事的孩子。
4.研讀探究
師:速讀“下課”部分,看看對韓麥爾先生的刻畫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方法?
生U:三種方法: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生V:語言只用了兩個“我”和兩個破折號。表明先生說不出話來。
生W:先生好像有許多話還沒說完,可他不知從哪說起,所以哽住了。
生X:哽住了他還想說,還是說不出來,所以又哽住。
生Y:他還寫下“法蘭西萬歲”然后做了一個手勢。
師:這是一個悲壯、激昂的舉動,表現先生一種崇高信念。你能體會到這個信念是什么嗎?
生Z:“法蘭西萬歲”意味著我們必勝。
生A:是法國人民必勝的信念。
師:為什么先生聽到鐘聲、號聲臉色修白?為什么“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
(學生討論熱烈,組內有主持,有發言,有記錄。)
生B:這鐘聲、號聲告訴大家到了中午了,是放學時間了,也就意味著先生為同學們上的最后一堂法語課宣布結束了,先生再也不能給孩子們上課了。
生C:先生很難過,很悲痛,所以臉色滲白。這是神態描寫。
生D:小弗郎士理解老師的心情,他懂事了,他很理解先生的愛國感情,所以覺得先生從來沒有這樣高大,這是小弗郎士感受到的,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刻畫韓麥爾先生的。
師:可以說,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中的種種愛國情感的表達,對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變化有著巨大的影響。那么,無論是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還是對韓麥爾先生的刻畫都反映了怎樣一個深刻的主題?
生:(齊答)愛國主義精神!
師:誰有歸納本文主旨。
生E:本文通過最后一課的生動描寫,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后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情感和又報略者的憤限,體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精神。
5.質疑釋疑
師:同學們,你們在閱讀過程中還有什么問題,請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解答。
生E:小說寫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可是文中并沒有“愛國主義精神”這幾個字,小說是怎樣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
(略。)
6.布置作業
收集愛國故事和以愛國為主題的名人名言。
三、教學反思
《最后一課》是新課改前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我已經教過幾屆學生了,像這樣老教材新上法卻還是第一次。課后,我掩卷沉思,不禁心生許多感受,覺得新課改打破了以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給師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展示自己的平臺。
在這節課上,我按“導人新課、整體感知、感悟形象、研讀探究、質疑釋疑、布置作業”六部分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探索新知。在課堂上,我感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熱烈氣氛,人人都積極參與的喜人場面。從學生的表現中可以看到,他們喜歡這樣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喜歡成為課堂上的小主人,喜歡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所發現。學生的情緒也同樣感染了我,他們語言中不時迸發出來的智慧火花,也同樣給我許多啟迪。這樣的課程,喚醒了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不僅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而且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為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伊春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