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外來物種與當地物種,特別是與當地的瀕危物種產生激烈的競爭,并剝奪當地物種生存和繁衍的條件時,就構成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一種毀滅性侵略,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因此稱其為“入侵”一點也不過分。
生物入侵是國際社會和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個古老而新鮮的環境問題。說它古老,是因為生物入侵早在幾個世紀前在許多地方就已發生;說它新鮮,是因為在各種環境問題中,至今人們對它的認識仍然是相對陌生和模糊的。其實,無論是前年一度引起我國境內恐慌的食人鯧事件,還是去年的SARS、今年的禽流感,無不與生物入侵有著密切的關聯……
澳大利亞兔子的啟示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生物,既包括動物、植物,也包括各種微生物(如各種細菌、病毒等)。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均可能通過空間、海洋、淡水、陸地等途徑進行國際間轉移,這種轉移可能是自然作用的結果(如風吹、水流、遷徙物種的途中攜帶等),但更多的情況卻是人為導致的。
歷史上,外來物種引入某一地區及由其引起嚴重后果是伴隨著歐洲殖民擴張的歷史而被人們所知曉的。從公元1500年起,隨著歐洲海外擴張的進程,歐洲人把豬、牛、羊、馬等牲畜帶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當這些動物逃跑變野后,它們在各種各樣的居住地內很快地散布開來。不可否認,這樣的物種遷移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過積極的作用。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非本地物種的引入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和控制,就會嚴重危害到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危害生態環境。
1859年,當澳大利亞的一個農夫為了打獵而從外國弄來幾只兔子后,一場可怕的生態災難爆發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亞它沒有天敵,由于數量不斷翻番,它很快就開始毀壞莊稼。到1880年,它們到達新南威爾士,開始影響南澳地區的牧羊業。人們組織了大規模的滅兔行動,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紀90年代,當兔群抵達西澳時,人們修了一條長達1000英里的柵欄,試圖將其攔住。但是,這個柵欄很快被沖破了。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的數量從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億只,這個國家絕大部分地區的莊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極大損失,一些小島甚至發生了水土流失。絕望之中,人們從巴西引入了多發黏液瘤病,以對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針對兔子的細菌戰被證明只是使不斷惡化的狀況得到暫時緩解,一小部分兔子對這種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們在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來。整個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的滅兔行動從未停止過。
植物的遷徙伴著病蟲害
外來的植物也會對當地的物種產生影響。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1769年時只有三種外來植物,但過了一個世紀,外來植物就達到91種,歐洲植物占到了當地植被數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亞的,為的是提供樹籬。它很快就在昆士蘭和新南威爾士瘋長開了,形成了超過六英尺高的障礙。到1925年,有6000萬英畝的土地受到影響,這些地區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長。最后,靠著引進南美的毛蟲——它們以刺梨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區域內得到了控制。
隨著植物間的相互引入,植物病蟲害的傳播也在各地間廣泛流傳開來。亞洲的栗子枯萎病(亞洲品種對此病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免疫力)于1900年傳入紐約,對美國當地的品種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9世紀50年代,美國一種野葡萄樹上的葡萄蚜蟲被無意中帶上了船而傳播到了歐洲,并很快在歐洲的葡萄園中肆虐開來,從而一度影響到歐洲葡萄酒業的發展。后來,靠將歐洲的葡萄藤嫁接到美國的葡萄樹的根莖上,這種蟲害才得以控制。
我國一直是深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僅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從生態科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自然生存環境,并在它的自然生境中競爭、繁衍、進化,與周圍的自然界及其他的野生生物構成了穩定和諧的生態平衡。事實上,每一個生態系統和生物圈都是帶有地域色彩的,在這一地域中,各種生物通過共生、捕食、寄生等生物進化過程形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體系,這個體系在封閉的圈子里是穩定的,如果有外來者入侵,平衡則不可避免地被打破。
幾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進行著研究。一個外來物種,當它與當地物種能夠相互融合、和諧共處時,對于豐富當地的物種多樣性、保障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是有一定的幫助的。但是,當外來物種與當地物種,特別是當地的瀕危物種產生激烈的競爭,并剝奪當地物種生存和繁衍的條件時,就構成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一種毀滅性侵略,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因此稱其為“入侵”一點也不過分。現在,隨著貿易、運輸、旅游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物間跨越自然的生物地理屏障造成非正常的物種轉移和傳播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這將引起全球范圍內生物鏈的混亂和失控,使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國際法干預生物入侵
盡管生物入侵問題早已發生,但是其真正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從而在國際法上采取明確而有效的行動,卻是最近20年來的事情。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50多個有拘束力和無拘束力的文件與處理生物入侵的問題有關。
1992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是明確提出生物入侵問題的第一份國際法律文件。公約第八條規定,就地保護(In situ)應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措施。所謂“就地保護”是指對生態系統和自然棲息地原封不動地予以保護,在自然生境中維持和恢復生物物種。為此,第八條還提出各國應盡可能并酌情“防止引進、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的外來物種”。可見,公約對于引進外來物種進入非原生生境十分謹慎。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最初簽訂于1951年,現有成員國111個)制定了《植物檢疫措施國際標準》,確立了國際貿易的植物檢疫原則、病蟲害風險分析指導準則、進口和釋放外來生物控制物種操作規則等,這些原則和國際標準已得到世界貿易組織的認可。
應對生物入侵的國際機制
目前,針對生物入侵,國際社會已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分等級、分層次、分階段的應對機制:
預防措施優先各國必須加強合作,優先考慮防止外來侵襲物種的引入,如確實需要引進外來物種,必須進行科學、及時的環境影響評價;
針對已侵襲物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如果侵襲物種已經侵入,要及早評估其對本地環境可能造成的損害,及時預警,采取防止其立足和蔓延的行動,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將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防止其進一步擴散;
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如果侵襲物種來勢兇猛,繁衍迅速,國家必須調動一切可能的因素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引導和發動廣大公眾在盡可能早的階段采取應對措施。實踐證明,高效、快速的早期反應機制會極大地減少治理災難的成本,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長期的應對機制如果消除外來侵襲物種已不可行或已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則國家應考慮建立周密的長期遏制和控制的手段,削弱和破壞外來物種的繁殖能力(但須謹慎采取引入和培養天敵的行動,須事先進行風險評估),扶持本地物種特別是瀕危物種的繁衍和生存,逐步恢復本地的生態環境。
應對外來侵襲物種的國際法律措施對于國家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要制定國家規劃及相關的法律、政策。國家必須在對本土自然資源進行全面了解和監測的基礎上,制定針對外來物種引入的短期和長期規劃,建立健全專門性的針對外來侵襲物種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和指導國家、地方、法人和個人等各主體的行為。
其次,提高專門人員和公眾的認知水平。
最后,要完善風險預防和應急處理機制。制定法律政策時,必須立足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嚴把國門關時,需要科學而有效的檢驗和檢疫措施;針對潛在的危險外來生物,必須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對付已侵入的外來物種,必須發展有效的、低風險或無風險的消滅和控制技術及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