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紐約聯邦法院裁定,美國第二大女富豪馬莎·斯圖爾特 (Martha Stewart)犯有阻礙司法調查公正、參與股市內線交易以及兩項偽證罪,數罪并罰,瑪莎將面臨高達20年的刑期。至此整起事件已經持續兩年兩個月,但最終宣判日期還要等到6月17日。
以推廣典雅生活、赤手空拳在美國企業界打出一片天下的馬莎·斯圖爾特曾是生動多媒體公司 (MSO)的首席執行官。將瑪莎辦案在美國引起很大爭論,檢方、監管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認為是大快人心,強調美國企業自律有利于美國經濟健康發展,而且最重要的是終于出了一口自安然丑聞被揭以來備受指責的怨氣,但也有學者、政治分析家和法律界專家認為,這是小題大做、選擇性辦案和別有用心,是共和黨在大選年攻擊民主黨的伎倆。
內線交易讓瑪莎栽倒
瑪莎現年62歲,出生于新澤西州一個貧苦的波蘭后裔家庭。瑪莎在上大學時不得不勤工儉學,先后為香煙、肥皂和啤酒廣告做過模特,憑借身材和氣質,曾一舉奪得了“美國十大穿著得體的女大學生”的桂冠。198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專業家居顧問指南《娛樂》。1991年,她與時代華納公司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家居顧問雜志《Martha Stewart Living》,雜志固定讀者已達210萬。在她58歲那年,MSO掛牌上市,也最終確立了其全美“家政女王”的地位。股票上市的第一天,就破天荒地創下了傳統型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歷史新記錄,瑪莎眨眼之間腰纏萬貫,以十幾億美元的身價登上了“美國第二大女富豪”寶座。2000年和2001年她連續登上《福布斯》雜志美國“400富人榜”。
“瑪莎的栽倒”還得從2001年圣誕節后說起。2001年12月27日,即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宣布不審批英克隆公司研制的一種抗癌新藥的前一天,瑪莎賣出自己所持有的約3928股英克隆股票。此前,英克隆總裁塞繆爾·瓦索也大量拋售本公司股票。
瑪莎和瓦索是好友,他們的股票也由同一經紀人代理。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她事前是從瓦索處得到消息后才賣出股票的。瓦索出于好心,把消息告訴了包括瑪莎在內的46個人。但他不曾料到,這不僅把自己送進了監獄,也讓瑪莎事件不再簡單,美國檢方將其定性為“內線交易”,具體而言就是商業欺詐。
瑪莎的噩夢就此開始。瑪莎賣出英克隆公司股票時的價格為63.49美元,得款24.9余萬美元。這是筆不小數目,但比起她在自己公司所持股票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據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資料顯示,2003年初瑪莎在她親手創辦的MSO共持有股票3020萬股。若以2001年12月27日的收盤價計算,瑪莎當時身價高達5.054億美元。
隨著瑪莎涉入內線交易事件曝光,檢察機關開始調查,從她去年6月以來被起訴、受審再到初步判決,MSO股價跟著一泄千里,今年3月5日,MSO的收盤價為10.86美元。不久前,瑪莎對外界稱,政府調查給她造成近4億美元的損失。
瑪莎是無辜還是有罪,專家意見分歧很大,這涉及有關內線交易的定性及解釋。現在來看,整起事件對瑪莎最為不利的并不是內線交易本身,而是她在接受調查時企圖掩蓋實情。瑪莎在事后不配合政府的調查、多次說謊終于讓檢察官抓住把柄。有專家認為,尼克松被趕出白宮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水門事件”本身,而是他事后試圖靠撒謊掩蓋事實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講,瑪莎同尼克松犯了同樣的錯誤。
經濟變革正在進行式
瑪莎事件是美國近十年來最轟動的一樁官司,可與十年前橄欖球明星辛普森殺妻案相比,其中有深刻的美國政治經濟背景。
瑪莎原來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兩三年間總共向民主黨捐獻了10萬美元。據美國報刊透露,以前共和黨打擊民主黨最厲害的一手就是挖根,從水門事件到克林頓緋聞案,可謂屢試不爽。民主黨在野之后,不滿布什以不正當手段贏得總統大選,于是發動“挖根運動”,而且還專門找大根挖。安然和世通事件就是民主黨的杰作,把布什當政時期的美國經濟挖得百孔千瘡。民主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此中老手的共和黨顯得力不從心了,情急之下順手抓個瑪莎事件,也借機打擊一下民主黨的誠信,警告商界其他支持民主黨的人士,以此斷絕民主黨的競選經費來源。
瑪莎事件的背后有無美國政治特別是大選因素人言人殊,但可以肯定的是,企業丑聞的揭露最終拉開了美國商業變革的序幕。自從羅斯福任總統以來,美國還從來沒有過這么多公司老板身陷囹圄。通常認為,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監管者不可能對被監管者大打出手。布什當政以來,公眾及投資人三年多來對公司犯罪和其他非法行為已經忍無可忍,公司丑聞一個接著一個爆出,政府也被迫走上反擊商業欺詐的前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主席哈維·皮特悲劇性的任期終于在2002年畫上了句號。
更大的經濟領域變革浪潮正在美國醞釀生成。美國經濟自由化從上世紀80年代持續到世紀末,企業兼并成為最大特點,但無形中也推動了企業“造假”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業并購在促使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制造出規模越來越大的企業,市場的壟斷程度隨之提高。從1997年起,美經濟開始亮起紅燈,企業顯然停止了利潤增長,但卻人為掀起了兼并浪潮,根本目的就在于消除競爭以獲取壟斷利潤。但以后的事實證明,合并了的業務并不一定能夠增加收益,于是企業轉而依賴華爾街融資,結果編造假賬,推高股價,欺騙投資人,曾經創造兼并價格神話的世界通訊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隨著經濟衰退露出本來面目,合并狂潮到今天已經漸漸平息。
上世紀末期與本世紀初期的確是美國商業史上最混亂也最令人難以琢磨的階段之一。一些公司的名字如“安然”必將淡出歷史,最終只能在商學院的教科書上才能找到。另外一些公司,如泰科和MCI,在新管理團隊的帶領下正力圖重組,迎接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到來。企業欺詐、內線交易集中在最近三年被紛紛揭露出來的背景也許并不簡單,但結果是,這對經濟復蘇尤其是恢復投資信心是一個好兆頭。
對美式資本主義“托梁換柱”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的內外政策長期表現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一種粗暴形式,忽略合作的作用,只強調競爭。在經濟領域,競爭在公司間進行;而在國際關系領域,則是國家間進行競爭。在經濟領域,“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市場原教旨主義面貌出現;在國際關系領域,如今則以追求美國霸權地位的面貌出現。
托克維爾在總結美國的民情時就說過,美國的國情之一就是對官員的不信任,因為他們最接近權力,也更有可能是“無賴”,如果不用一項權力去監督制約他們,他們有可能把整個國家抱回家。官員一有權力,便有可能腐敗。同理,也可以先把公司老板的人性預設作“無賴”,就是說一有機會他便會占便宜。他們會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在效用最大化原則下采取利己主義行動。企業詐騙、內線交易就是極端利己主義的一個體現。
不過,美國經濟的一個傳統是經濟發生問題時,立法變革走在前列,美國自由市場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傳統有利于其適應轉變和從速修補。布什總統于2002年7月30簽署《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即《公司改革法案》,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局部的“托梁換柱”。該法案是自1994年頒布《私人證券訴訟修改法案》以來對會計行業影響最大的一項立法,也是20世紀30年代之后對上市公司法律進行范圍最廣的一次完善。增加的新規定包括所有的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包括外國公司),其首席執行官和首席總監最終都要為公司會計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法案的順利通過,表明美國已經開始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式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框架展開重新評價。美國有能力、有時間進行整治企業秩序乃至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為持久發展奠定基礎。布什政府通過起訴瑪莎,也是意在警告所有公司行政執行長官、律師和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等,藉此表明不能容忍任何對美國經濟的自由發展產生不利的商業欺詐。按照布什政府的作業程序,誰有欺詐行為,就起訴他,把他送上法庭,送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