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三百多年前,被馬克思譽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被人們不斷引述的著名命題:由一個最好的人或最好的法律來統治,何者更為有利?亞氏的結論是法治勝于人治。他的理由是,法律是沒有感情的,因而不會偏私;而人卻是有感情的。另外,法律是由許多人決定的,多數人的判斷總比個人好一些。可見,在古代西方的法治思想里至少包含兩重意義:其一,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其二,大家服從的法律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亞氏的法治論強調的是法律的權威,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建立普遍的、良好的法律規則并嚴格地服從。
無獨有偶,差不多一千年以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大作為的皇帝唐太宗也對他的諫議大夫魏徵談論過人治與法治(嚴格說來,中國古代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因為那時的法律乃是皇帝手中的一種工具,他本身并不受法律的約束)的問題。唐太宗李世民說,我看古來的帝王,凡是以仁義治國的,國家都能夠長治久安;凡是以法律治國的,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一些問題,但國家很快會垮掉。李世民開創了史稱“貞觀之治”的繁榮盛世,頒行了有名的《貞觀律》,在中國歷史上包括法制史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代表人物,而他的結論卻是人治勝于法治。他的理由是:治天下要得人心,要治本,而法律只能治表。李世民是用儒家的人治思想對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方略進行簡明概括的。儒家在這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其一,力主君主施德行仁,即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二,主張在任用官吏上“舉賢使能”,即所謂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其三,主張對被統治的民眾進行德化教育,輔之以刑罰,即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時光又流逝了一千多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法學界在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中,進行了一場人治和法治孰優孰劣的討論。當時幾乎無人贊成人治,而互相對立的兩種觀點是:是實行法治?還是實行法治與人治的結合?持后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法治當然是對的,但是任何法律都是人制定的,都要人去執行,怎么能光靠法治呢?“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一定要把人治與法治結合起來才行。主張法治的人則認為,實行法治不是不要人,而是說法大于人。法治和人治的區別,不在于要不要人,而在于法大于人還是人大于法。
當前在中國法學界,已經沒有學者主張“法治與人治相結合”了。因為,經過二十多年的理論研究,學者們對法治和人治的概念已經有了形成共識的正確界定。就“人治”和“法治”的關系而言,這種界定大體是:在治國方略上,“人治”主張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和能力來治理國家,推崇個人的權威,無視或輕視法律的權威。簡言之,“人治”的價值取向是“人大于法”。與“人治”相對立的“法治”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嚴格依靠法律來治理國家,強調人民的主權和法律的統治,反對個人的專橫獨裁或少數人的恣意妄為。簡言之,“法治”的價值取向是“法大于人”。因此,從邏輯關系上說,“人治”和“法治”是不可能結合的。否則,我們在理論上對治國方略就無法選擇:到底是法律服從某個或某些個人?還是所有的個人都要服從法律?
上述界定已經與現代法治理論有了某種契合,不過多少還是在學術界內從理論層面上來闡述的。而我始終堅信,理論應當聯系實際。所以,我對“依法治國”的信念在社會生活中實際樹立的程度,對法治理論為公眾正確理解的程度更感興趣。因此,也一直在斷斷續續地進行一些跟蹤性的調查研究。
這些調查研究還要從1988年初至1989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學者進行的一項名為“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與研究”的科研課題說起。該課題當時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的方式,在上海等十三個大、中、小城市,對兩千兩百人進行了調查。在該課題基礎上所形成的《中國“政治人”》一書中,有許多問卷調查的問題及回答很令人感興趣,其中之一就是關于人治和法治問題的:
顯然,第一種選擇是偏好人治的,持這種態度的人在當時只占極少數。第二種選擇是偏好法治的,持這種態度的人在當時也占少數。有意思的是做第三種選擇的人。在當時,他們的人數不僅占了大多數,而且與十年前法學界爭論中主張“法治與人治相結合”的觀點非常相似。《中國“政治人”》的作者分析這種態度說:“可不可以說它又是一種由過去人治的觀念向現代法治觀念轉變的中間狀態。它既希望于制度,同時也寄希望于人,追求完美與理想但卻回避‘萬一人不行怎么辦’這種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尖銳問題,又是一種還很不徹底的法治觀念。因此,我們看到,追求法治的思想在中國人心目中正在形成。”〔2〕
這些年來,我不時用《中國“政治人”》中設計的關于法治和人治的關系問題進行一些問卷調查。在這里,我僅舉兩個與高校學生有關的調查結果并進行分析。
2002年12月,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設在深圳市的同等學力人員申請法學碩士學位班上提出了《中國“政治人”》中的這樣兩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并且規定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所有選項中,“只能選一項,否則無效”。
問題一:
幾個同事在聊到“文化大革命”時發生了爭執。假如您在場會贊同誰的意見:
1.老張:要是領導人都像周恩來那樣,“文革”就不會發生了。
2.老王:人再好,也不如制度靠得住。有好的制度,出了“四人幫”也沒有什么了不起。
3.老李:我看最好是有周恩來那樣的領導人,又有可靠的制度。
參加回答問題的共二十九人,贊同老張意見的沒有;贊同老王意見的十六人,約占百分之五十五點一;贊同老李意見的十二人,約占百分之四十一點三;持其他意見的一人,約占百分之三點四。
問題二:
您覺得,擔任黨和政府領導人最重要的條件是:
1.廉潔奉公。
2.作風正派。
3.遵守法律。
4.富有才干。
參加回答問題的共二十九人,認為廉潔奉公是最重要條件的七人,占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沒有人認為作風正派是最重要的條件;認為遵守法律是最重要條件的十六人,占百分之五十五點一;認為富有才干是最重要條件的六人,占百分之二十點六。
2003年3月,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01級本科生的課堂同樣提出了上述兩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參加回答問題的共五十人,對“問題一”的回答是:
贊同老張意見的沒有;贊同老王意見的二十一人,占百分之四十二;贊同老李意見的二十九人,占百分之五十八。
對“問題二”的回答是:認為廉潔奉公是最重要條件的八人,占百分之十六;認為作風正派是最重要條件的十四人,占百分之十四;認為遵守法律是最重要條件的二十人,占百分之四十;認為富有才干是最重要條件的十五人,占百分之三十。
“問題一”和“問題二”與“對人治和法治的偏好”的問題相比,雖然在提問的角度上有些變化,但是實質上是一致的。在“問題一”中,老張的意見顯然屬于偏好人治,在今天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已經基本上沒有人有這樣的偏好了。與差不多十五年前有百分之九點三的人有人治偏好相比,不僅有了質的變化和進步,而且與今天法學界無人贊同人治的情況是一致的。在“問題一”中,老王的意見顯然屬于偏好法治,在我所調查的人群中,贊同老王意見的均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與十五年前偏好法治的人只占百分之二十一點四相比,已經有差不多一倍以上的增加,說明法治觀念已經大大深入人心,至少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是如此。在“問題一”中,同樣有意思而且令人難以回答的是老李的意見,它實際上主張的是“法治與人治相結合”。我同意《中國“政治人”》的作者的意見,認為這是一種“不徹底的法治觀念”。我不認為老李的意見是錯誤的,因為他追求的是法治的理想狀態。但是問題在于,如果現實中在“好人”和“好制度”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持這種意見的人將做何種選擇?與十五年前希望“人和制度兼得”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一點九相比,上述調查問卷中同意老李意見的人占的比例平均下降并不多。我認為,這一方面說明了在我國法治觀念正在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從不徹底的法治觀念向徹底的法治觀念轉變還需要經歷長期的過程。
在對“問題二”的分析中,我將同意第一、二、四項為擔任黨和政府領導人最重要的條件的選項歸為對人治的偏好,將同意第三項為擔任黨和政府領導人最重要的條件的選項歸為對法治的偏好。兩種偏好相比,差不多是各占一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選項的變化,實際上已經沒有了“人和制度兼得”的中間或理想的狀態可選擇,所以使不少人重新偏好了人治。對于這種現象,電影《生死抉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注腳。《生死抉擇》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給人們的印象之一卻是:反腐敗主要不是靠法治,而是取決于幾個具有高度覺悟的鐵面無私的清官,特別是那位從北京回來的省委書記。我們應當承認的是,《生死抉擇》反映的的確是中國的現實,但是它也展示了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迄今仍根深蒂固的“清官”觀念。所以,從《生死抉擇》所獲得的熱烈掌聲中,我們也可以體悟到,浸透在我們民族精神中的傳統觀念要向現代法治觀念轉換,是多么的任重道遠!
從延續幾千年的關于“人治”和“法治”的爭論中,從上述調查問卷中,我們還可以進行這樣一些分析:
首先,“人治”和“法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治國原則和方略。至少歷史發展到今天,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作為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方略,法治是優于人治的。雖然“人治”論和“法治”論都希望國家長治久安,但前者注重的只是“人存政舉”,而后者則看到了如果不嚴格依法辦事,最終只能導致“人亡政息”。所以,江澤民要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我國實行法治,并不是不要其他的調整社會關系的方法和手段。例如思想的、道德的等方法和手段,仍然是我們現在提高中華民族素質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它們與法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在我國實行法治,也并不是要否定人的作用,因為法治畢竟還是要通過人來立法并加以貫徹和實施。只不過在法與人的關系上,法治論認為良好的法律比賢明的人具有更大的權威;在治理國家方面,良好的法律比能干的人更靠得住。惟其如此,我們必須擯棄“人治”的治國方略。
再次,由于“人治”和“法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治國原則和方略,由于我們只能擯棄“人治”,所以我們就不能“實行法治與人治相結合”。這不僅是一個在理論上要遵守邏輯同一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治國的原則和方略的根本價值選擇問題。
早在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講話中就深刻地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3〕同年鄧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關于“怎樣才能避免或防止再發生諸如‘文化大革命’這樣可怕的事情”的問題時也指出:“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4〕鄧小平還多次強調了人治的危害性。1988年他就指出過:“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樣,只要這個人一有變動,就會出現不穩定。”〔5〕到1989年他同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話時又說:“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不出事沒問題,一出事就不可收拾。”〔6〕同年他又指出:“我歷來不主張夸大一個人的作用,這樣是危險的,難以為繼的。把一個國家、一個黨的穩定建立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問題。”〔7〕鄧小平還認為,要解決制度和人治的問題,就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江澤民也指出,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才能實現鄧小平同志所提出和要求的‘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對于保證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8〕
在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法治,與人治是不相容的。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治的問題,而不必實行“法治與人治相結合”。因為,從制度上、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不僅可以保證少出“壞人”,還可能出現“好人輩出”的情況,何況鄧小平還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呢!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職業和經費的限制以及由此產生的地域限制,使我的調查從法社會學方面說,存在很大不足。第一,我所調查的人群可以說都是大城市的人士。第二,我所調查的人群都是受過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士。第三,我所調查的人群都是學習過或正在學習法律專業的人士。因此,至少與《中國“政治人”》調查所涉及的人口的構成相比,有很多不同。所以,將兩者相比較,必然會有不少局限,甚至有不好比和不可比的因素。但是,我認為這種比較仍然是有一些意義的。此外,由于專業和時間的關系,我一直未能對“問題一”和“問題二”進行修改,沒有使它們與今天人們關心的問題更貼近。不過,這兩個十多年前的問題,盡管在當下顯得有些“過時”,但是其內容的核心和實質仍然具有時代性,仍然能夠反映“法治”為公眾理解的程度。
同樣有意思而我沒有確定結論的問題是,正如讀者們在本文中所看到的,在人大“深圳班”和“本科班”的回答之間也還是有些差異的。這種差異簡單說就是,在“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法治偏好方面,“深圳班”均高于“本科班”。可能因為調查人數少,這種差異不能說明問題。但是,引起我注意的是,“深圳班”的學生都已經大學畢業并且正在工作,是不是他們對實行法治有更迫切的要求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2003年11月,我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的中國法研究生班的課堂上又提出上述兩個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參加回答問題的共六十五人,對“問題一”的回答是:
贊同老張意見的三人,占百分之四點六;贊同老王意見的二十二人,占百分之三十三點八;贊同老李意見的四十人,占百分之六十一點六。
對“問題二”的回答是:認為廉潔奉公是最重要條件的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三十二點三;認為作風正派是最重要的條件二人,占百分之三點一;認為遵守法律是最重要條件的二十七人,占百分之四十一點五;認為富有才干是最重要條件的十五人,占百分之二十三點一。
這樣的結果多少令我有些詫異。香港學生在對“人治”的偏好方面,差不多都高于內地學生,而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香港人的法治觀念應該比內地人更高才是。對其中的原因我只能試猜一二:在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里,可能人們對領導人個人的素質要求更高,也更迫切?這也是需要通過繼續調查才能得到的結論。
但是無論如何我都認為,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基本方略確立之后,必須徹底擯棄人治觀念,已經是不爭之說了。然而,只有當全社會不再有人選擇“人治”之時,當十幾年前和今天仍然選擇“法治與人治相結合”的人中的絕大多數轉而選擇“法治”之時,特別是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不再有任何不徹底的法治觀念之時,我們才能說離建設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遠了。因為,畢竟通行的法治理論是將大眾的法治觀念高低作為判斷是否是法治國家的標準之一的。
注釋:
〔1〕〔2〕張明澍:《中國“政治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0頁。
〔3〕〔4〕《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33、348頁。
〔5〕〔6〕〔7〕《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2、311、325頁。
〔8〕《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