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談寫作的書里,講到文章結構時,幾乎都要引用元代著名的戲曲家喬吉的一句名言,即“鳳頭、豬肚、豹尾”。
鳳頭,即指文章的開頭要像鳳凰的頭一樣。鳳凰是我國傳說中的一種鳥類,一般書中都認為它就是雉,即野雞;也有人說鳳凰其實就是我們動物園中常見的孔雀。但不論是野雞,還是孔雀,它們的頭部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小巧玲瓏,二是美麗迷人。它們身上有色彩斑斕的花紋,甚至頭部都有。它們的頭高高昂起,引領全身,格外精神。因此,寫文章開頭要寫得像“鳳頭”一樣,一要做到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即篇幅短小),二要做到引人入勝,吸引讀者。試想文章開頭不“抓人”,誰還想繼續往下看?有經驗的編輯常常是掃一下第一段即可決定稿件的取舍;同樣,經驗豐富的閱卷教師也可以從起始段看出文章的好壞、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
文章的開頭很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文章能否順利展開,就像百米賽跑中的起跑一樣重要。高爾基曾指出:“開頭第一句是最困難的,好像在音樂里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很長時間才能找到它。”這確是經驗之談,一語中的,切中要害。唱歌時,調子定得太高了,挑不上去;調子定得太低了,嗓子眼里又壓抑得難受,聲音放不出來。寫文章也是如此,開頭寫不好,后面就不順暢。許多同學都這樣講過:“我只要找到合適的開頭,以后就會一氣呵成!”這說明大家在寫作實踐中已經體會到開頭難的道理,并愿下工夫去琢磨它、寫好它。
一般說,因文章內容、體裁的不同,開頭是各式各樣的。具體到議論文,大多是落筆便入題,開頭即揭示出全文的主旨。梁啟超說過:“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動人。”又說:“作文時最好將要點起首便擺出。”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開門見山”的寫法。我們高中階段所學的議論文,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開頭就點明主題或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其好處是旗幟鮮明、單刀直入、入腦入心、印象深刻。與開宗明義、立片言以居要這種開頭相比,那種委婉含蓄的開頭自有其引人入勝、新穎獨到之處。例如,有的以設問開頭,引人深思;有的以與主題有關的小故事、寓言開頭,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有的則以名言或詩詞開頭,增加文章的權威性或說服力。如,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鄧拓的《事事關心》和郭沫若的《黃鐘與瓦釜》等都是。總之,文章開頭的方法很多,因文而異,因人而異,須仔細揣摩,擇優而用。
所謂豬肚,就是說文章的主體部分應該像豬肚一樣,飽滿、充實;也就是說,內容要具體詳盡,材料豐富翔實,不能給人以抽象、干癟、空洞無物的感覺。
至于豹尾,那就是說,結尾時應像豹子的尾巴一樣,短小精悍,有力,響亮。有人說豹子甩尾巴的聲音像“響鞭”一樣震耳。文章的結尾,是內容發展的結果。好的結尾,不管是總結全文、做出結論也好,還是指出方向、提出希望也好,都應干脆利落、自然收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回味的余地;決不能意已盡而話不止,人為地節外生枝、畫蛇添足。
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曾說文章應當是“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所謂“不可不止”,就是說從內容上、邏輯上講,都應及時收束,不再啰唆重復。我們語文課本上所選的文章,結尾都具有這個特點,應認真領會,學習、借鑒。
總之,文章的結構,從形式上看,應該是個棗核形狀,兩頭小、中間大,頭重腳輕或腳重頭輕,都會給人以不勻稱、不和諧的印象,破壞形式美。牢記棗核形狀,開頭、結尾的篇幅都不宜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