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我們欣賞過的那些小詩,小朋友們一定會發現,要讀懂一首詩,感受詩的意境(yì jìng),體會詩的情感,分享(xiǎng)詩人的智慧,就得邊讀邊展開聯想(lián xiǎng)。
什么是聯想?書上說:聯想是由某事物喚起的對類似事物的記憶,是孩子從這個事物想到那個事物,似乎思想的翅膀在事物間飛翔(xián)。
簡單地說,聯想就是把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聯系起來進行合理的想象。兒童是最善于形象思維的,而聯想能力,正是詩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也就是說,詩人是在聯想的幫助下,寫成了一首又一首的詩篇。因此,我們在創作詩歌和欣賞詩歌的時候也要展開聯想。
請小朋友們打開第二講《詩歌閱讀中的“還原體會法”》,再讀讀英國詩人米爾恩的《小山上的風》。當時我們是用“還原體會”的方法,把詩中描述的情景“還原”成現實的生活場景。其實,之所以能實現這種還原,借助(jiè zhù)的就是“聯想”。你看,當我們把詩人米爾恩描繪的小孩找風的畫面與我們熟悉的風和放風箏的活動聯系起來,這首詩在我們的腦海里就活起來了,它所描繪的情景就成了我們熟悉的生活,我們就可以感知,可以領悟(lǐng wù)了。
再如,小朋友們曾欣賞過的湯銳先生創作的《等我也長了胡子》,描寫的就是小朋友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內心渴望。這樣的詩我們一邊讀,一邊就情不自禁地在進行聯想了。我們很自然地就把那男孩的愿望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或慶幸自己就有一個這樣好的爸爸,或與男孩一起編織(biān zhī)未來的夢。你或是感懷、嘆(tàn)息,或是激動地要與爸爸去理論一番。總之,你被詩感動了,你與詩產生了共鳴。所謂的共鳴,也就是你感到詩剛好說出了你很想說但又一直說不出,或不知怎么說的話。這時,你可能會大聲叫好,也可能會陷入沉思。產生共鳴,是讀者在讀詩進入最佳狀態(zhuàng tài)時的一種感受。
小朋友們,“邊讀邊展開聯想”是一種能力,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對語言的閱讀興趣和理解水平。這對大家學習語文,練習寫作都是極有好處的。
有些詩原本就貼(tiē)近你們的生活,貼近你們的感受,再加上老師已經做了理解上的幫助,用它們來做“聯想”的練習是再好不過的了。只要你積極地去聯系,主動地去體會,認真地去理解,盡情地去感受,多多地閱讀,多多地感悟,你的進步會令你自己都驚訝(jīng y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