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記住了那句古詩:“誰知盤中餐(cān),粒粒皆(jiē)辛苦。”可是我一直不知道這句詩的真正含義。
以前吃飯的時候,我總是掉飯粒,爺爺說我是個“漏(lòu)飯嘴”,奶奶說我是在“種飯”。有一天,媽媽問:“瑤瑤,你知道你吃的飯是哪兒來的嗎?”我不假思索(sī suǒ)地說:“超市買的。”媽媽搖了搖頭,什么也沒說。
去年暑假的一天,太陽火辣(là)辣地烤著大地,天氣又悶又熱,我和媽媽坐車去鄉下。途中,我看見許多農民伯伯正在田里勞動,衣服都被汗水浸濕(jìn shī)了,就問:“媽媽,天氣這么熱,他們為什么還在田里呢?”“他們正在忙著收割(gē)莊稼呢!……如果他們都去休息,我們吃什么啊!”媽媽說著還意味深長(yì wèi shēn cháng)地看了我一眼。
啊,我終于知道了,我們每天吃的香噴(pēn)噴的白米飯,原來是農民伯伯用辛勤(qín)的汗水換來的。此時此刻,我又想起了那首古詩:“鋤(chú)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指導老師:熊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