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書傳書本,佩帶家無字傳歌聲,祖 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首侗族歌謠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到今,他們敘事、傳史、抒情等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也正因為如此,侗族文化盡管經受過歷史的風風雨雨、人問滄桑,它仍一枝獨秀,并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湖南、廣西、湖北4省,現有人口260多萬,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侗族不僅民風淳樸,而且也極富創造性,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侗族特有的民間音樂。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筑鼓樓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歌師年逾古稀大歌后繼乏人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新中國成立之前,因侗族無文字,長期以來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世代相承,鮮為人知。因此有些外國學者在論及中國音樂時妄加斷言,稱“中國音樂一直是單聲部的”(1911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中國音樂補遺》,費吾爾著);“中國音樂根本沒有多聲部進行,更不必談和聲與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阿爾斯特著)。當時的中國音樂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民間多聲部音樂,故無人出來反駁。
其實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像是被隱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鮮艷的奇葩和一串串美麗的珍珠,日夜散發出迷人的清香,閃耀著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國進行土地改革期間,才為老一輩音樂家肖家駒、郭可諏等發現,并組織音樂工作者深入黎平縣侗族山區去收集發掘、記錄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組織強大陣容晉京演出,為人們帶去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臺上唱響,打破了侗族大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狀態,引起強烈反響,當時中國唱片社還為侗族大歌錄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黎平縣的侗族合唱團,從解放以來,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過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組織侗族合唱團11人,首次出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她們在巴黎夏樂宮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僅謝幕就達37次。藝術節執行主席馬克爾維多,在觀看后激動地說:“美極了!美極了!在東方一個僅有百多萬人口的侗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如此閃光的藝術,在世界上實為罕見”。
1994年和2001年的春節文藝晚會,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間的歌曲,使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間藝術奇葩,名揚海內外。
然而,隨著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全面沖擊。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護和“申遺”
隨著侗歌在國內外頻頻亮相,貴州省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對其給予了更多的關注。1984年,榕江縣在縣里的中小學開展了“侗歌進課堂”實驗,其影響力擴展到黎平、從江、錦屏,并輻射到湖南、廣西等地的侗族地區。“侗歌進課堂”前前后后經歷了18年的風雨,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沒有經費來源、沒有制度保證、沒有師資支持,使得在實踐中存在一定困難。在從江縣高增多,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嚴重的斷層現象,會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學唱侗歌的已寥寥無幾。
自然生態需要保護,人文生態也需要保護。像侗族大歌這樣的珍稀“物種”,應當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得到科學有效的搶救和保護。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永遠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協調發展、不斷進步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出于這樣一種現實狀況和人文理念,黎平縣提出了“搶救、保護、繼承、發展侗族大歌”的行動計劃。
目前,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區的貴州省黎平縣巖洞鎮已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試點基地,通過一系列活動建立大歌文化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師的獎勵及命名政策,將侗族大歌納入學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中,發掘、搶救和整理瀕臨失傳的大歌作品,進行文字記載、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過/人過三十好似綠葉變枯黃/人生一世多短暫/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歲月如梭你我各奔程/此時相聚應永遠記心中。”
——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詞大意,充分說明了侗族對于歌曲的熱愛。愿這悠揚、神秘、悅耳的大歌永世長存,也愿這夢幻般的旋律讓世人同醉。
最新消息:黔東南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5縣侗族大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已正式啟動。
責編:周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