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傳譯的高難度
同聲傳譯是翻譯工作中難度最大的一種,主要是因為比交替翻譯更加省時,目前正成為國際性大會中流行的翻譯方式。當前,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采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如在上海舉辦的亞太經合(APEC)組織會議等都是采用了同聲傳譯。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 IC,是會議口譯這一專門職業惟一的全球性專業協會,AI IC的會員身份被廣泛認為是會議口譯員的最高專業認證。目前,全球AIIC傳譯人數合計不過2600多名會員。
由于我國同聲傳譯人才的奇缺,聘用的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一組同聲傳譯的報酬通常在每天12000元人民幣,一般每組3人合作,每人每天可得4000元。若平均每星期做兩次同聲傳譯,一年下來也能賺個四五十萬元。但是,同聲傳譯對人才的各種綜合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同聲傳譯要求譯員頭腦清晰、反應靈敏,翻譯時要緊跟說者的思維節奏,兩者相隔時間不能超過半分鐘,耳朵聽進去嘴巴就要立刻翻譯出來,這一點是令許多學外語的人望而生畏的。同時,傳譯的短期記憶力要非常好,不僅要快速記憶演講者的演講內容,還要牢記大量與翻譯內容相關的術語及平日積累的知識、語法、翻譯技巧等,在知識方面要是個什么都懂一點的“通才”。
業內專家一致認為,同聲譯員要求首先中英文兩種語言能熟練應用,口、筆表達的能力要強,口齒的清晰度要好,反應的速度要快,聲音要悅耳。其次,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包括上場時做到不緊張、遇到突然情況能夠及時調整、能夠接受各種挑戰、對自己的錯誤有清晰的認識,善于顧全大局。還要具備一些演講才能,在各種紛亂的場合都要有全神貫注的能力。因此,同傳專業對譯員專注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譯員把自己的注意力100%地集中在邊聽邊說上。
現在國內沒有對同聲翻譯有任何資格認證,我國現在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負責同聲翻譯的相關事宜。目前,翻譯市場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但在國外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產業。據了解,目前全球年翻譯產值超過了130億美元,亞太地區占30%,中國市場約為127億元人民幣左右。美國權威機構對世界翻譯市場的調查顯示,翻譯市場的規模將在2005年達到227億美元,中國將達到20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發展空間巨大。但是與巨大的翻譯需求不協調的是我國翻譯市場的不足。目前,中國的翻譯市場規模在100多億元,而現在的翻譯公司的消化能力在10至15億元。由于無法消化來自國際的信息流,導致中國失去了大量的商業機會。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并非人人都能勝任。在國際會議那種緊張環境里,譯員要能不間斷地邊聽邊譯,是很不容易的。
報考者除了能夠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之外,關鍵還要對兩種工作語言系統熟練掌握。另外,同聲傳譯專業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靈活應變能力、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要求都非常高。如要對金融、經濟、制造、市政、環保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所了解,且對非英語為母語的發言者口音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對拉美人、印度人說英語的特點和方式有所了解。
一位女同聲傳譯員的故事
最初拿到林杰的名片,我沒有想到會是一位女孩。“這很正常,”林杰解釋說,“因為做同聲傳譯這一行,很大程度上是個體力活兒。”
也許,這是一個比絕大多數體力活都更令精力迅速消耗的行業。做同傳的譯員,往往每隔15-20分鐘就必須休息一次。所以大部分的同傳場合,都至少要由兩個譯員交替進行。否則在同傳話筒前面呆久了,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腦海里無休止地交替進出,人會“瘋”掉。
林杰說,有時候她會想,如果像當年的聶衛平那樣,比賽間隙還可以吸一會兒氧,再回去翻譯會輕松點……
在歐盟總部接受同傳培訓
上世紀末,剛剛獲得英語系語言文學碩士的林杰進入國家某部委工作。兩年后,她通過了歐盟口譯總司的考試,前往設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歐盟同聲傳譯培訓班,接受為期5個月的訓練。
“翻譯是什么?是交流。”這是培訓班教師對他們講的第一句話。
培訓緊張而單調。學員們要聽大量的英語演講和會議發言,并且在最短的時間里記憶并復述其主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進,內容由簡單到復雜,聲調由清晰到模糊,發言也由標準英語變得五花八門。南亞、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涇浜”英語成為最折磨人的“刑具”。
同傳間的人心如止水
林杰說,第一次進同傳間的時候,連自己的心跳都聽得見。那個場合里的人心如止水,整個世界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和耳機里不斷傳來的“聲音”。譯員與發言者之間,不僅僅是語言同步,連思維都似乎同步了……
最有意思的是阿拉伯語的同傳。因為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發言時,往往要先引用一段長長的《古蘭經》經文。這一段話他們已經爛熟了,所以隨口譯來,有時“趕”得比發言者還要快。引用得多了,譯員們也有偷工減料的時候,就干脆一句“安拉”全部概括掉。但是這種“先見之明”往往靠不住。有一次在聯合國大會的場合,一位婦女代表發言,大談“婦女有權利控制自己的肉體,有權利選擇流產”。講了半天,突然話鋒一轉道:“聯合國的機構應該……”那位譯員竟然沒轉過彎子來,也順嘴譯道:“聯合國的肉體應該……”
同傳在中國屬鳳毛麟角
林杰說,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她在電視里看到同傳譯員們為中央電視臺進行的戰爭報道,心中羨慕萬分。
“有些人真的很厲害呢,”林杰說,“除了我們中國的這些前輩,我還親眼見過一個伊朗的同傳,開會的時候來晚了。只見他急匆匆地趕進同傳間,一屁股坐下,耳機往頭上一戴,閉上眼睛,嘴里立刻就開始傳譯起來。”
“我真希望自己能練得像他們一樣。”林杰說。
目前,AI IC對會員資格的要求極嚴,中國會員不過20名左右。
相關鏈接
所謂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就是指口譯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同傳室(俗稱“箱子”)里,一面通過耳機收聽源語發言人連續不斷的講話,一面幾乎同步地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內容準確、完整地傳譯成目的語,其譯語輸出通過話筒輸送。需要傳譯服務的與會者,可以通過接收裝置,調到自己所需的語言頻道,從耳機中收聽相應的譯語輸出。其翻譯難度可想而知,所以作為“金字塔”的塔尖,同聲傳譯也常常被稱為外語專業的最高境界。
同聲翻譯,即同聲傳譯,一般用于大型國際會議。
同聲翻譯的報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幣,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獨立完成翻譯任務,最高的可以達到每天1萬元以上。
同傳譯員必須非常熟練地掌握母語和至少一門外語;有非常穩定的心理素質;還得掌握廣博的知識。
目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廈門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等許多外語學院開設同聲傳譯課程或者培訓班。由于對同聲傳譯的專業程度要求較高,師資力量緊缺,國內僅有幾家外語院校對同傳進行研究生層次的培訓和招生。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一些社會培訓學校開設有同傳課程,如新東方學校。現將北外和上外的招生情況介紹如下。
北外高級翻譯學院同聲傳譯(又稱翻譯理論與實踐)專業,設碩士學位,旨在培養英漢同聲傳譯人才和其他高級口筆譯人才,學制兩年。考試成績合格并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也成立了高級翻譯學院。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學院目前下設口譯系、筆譯系和翻譯研究所。口譯系開設的會議口譯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勝任國際會議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工作的專業會議口譯員。學制為兩年全日制專業培訓,完成課程者通過會議口譯專業考試者將獲得會議口譯專業證書(Professional Diploma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通過全國碩士學位統一考試,完成口譯領域碩士論文研究并答辯通過者可獲得語言文學(口譯研究方向)碩士學位。專業證書和碩士學位不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