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與白鴿峰
常熟市虞山西麓,有一座秀麗的山峰,名叫白鴿峰。峰上樹木蔥蘢,環境幽靜,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度過晚年的地方,也是他死后的墓葬所在地。翁同和家在城內翁家花園,筑有著名的“彩衣堂”。他為啥不住在家中,而要住到白鴿峰呢?
清朝末年,光緒皇帝要施行新政,翁同和十分贊成,并把主張“變法維新”的康有為推薦給皇上。這事觸怒了慈禧太后,就把翁同和削職為民,押送回常熟原籍,要地方官嚴加管束,還責令翁同和每天要到縣衙門去,向縣官老爺請訓。
慈禧太后的旨意,翁同和當然不敢違抗,只得天天到縣衙門去請訓。這樣一來,可為難了知縣官。知縣想:訓吧,自己是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翁同和是皇上的老師,萬一他今后重新上臺,自己的前程就完了。但如果不訓,若被慈禧知道,怪罪下來,自己的腦袋恐怕不保。因此,知縣感到左右為難。正在這時,翁同和的好友汪鳴鑾來拜訪知縣,知縣把自己的苦衷向他訴說了一遍,要汪鳴鑾幫他想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汪鳴鑾足智多謀,低頭一想,便對知縣說:“這不難,只要如此這般,包你們雙方滿意,上面也怪不到你們。此事由我去辦,你只管放心好了。”知縣一聽有道理,就催汪鳴鑾快點去辦。
第二天,汪鳴鑾就去拜訪翁同和,勸他搬到城外去居住。翁同和聽后不解,便問:“汪老弟,此話怎講,難道我連家里也住不得?”
汪鳴鑾說:“翁兄,你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現在雖然罷官在家,可你的名聲很大,你的同僚、學生又多,他們路過此地,總要前來拜訪。你不接見他們吧,人家會說你架子大;如果接見他們吧,今天這個來,明天那個來,人越來越多,長此下去,被上面知道了,會說你對撤職不滿,在結交朋黨。這樣,你就會罪上加罪……”
翁同和聽汪鳴鑾這樣一講,想想也對,不免有點驚慌,忙問:“汪賢弟,那如何是好?”
汪鳴鑾乘機勸道:“我勸你搬到虞山白鴿峰去居住,那里離城較遠,環境清靜,你身體欠佳,一則可以養病,二則可以托病謝絕一切接見,免掉應酬的種種麻煩,這不是兩全其美的辦法么。”
翁同和一聽,也認為這個辦法好,但想到請訓一事,就說道:“我上山之后,路途遙遠,叫我如何天天去向知縣請訓呢?”汪鳴鑾再把知縣的苦衷細細一講,翁同和也會意地笑了。
從此,翁同和就搬到了虞山白鴿峰上,結草為廬,足不出戶,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回到家里,死后也葬在白鴿峰上。如今,白鴿峰上還有汪鳴鑾寫的翁同和墓碑呢。
講 述 人:丁更生 61歲 中學教師
采錄時間:1984年6月
采錄地點:江蘇常熟珍門鄉
翁同和口吞休書
翁同和沒有當官之前,曾在農村的一家學館里當私塾先生。在學館附近,有一家姓薛的富戶,十分勢利,老夫妻倆嫌兒媳婦家里窮,看不起這個窮媳婦,就唆使兒子休掉這個妻子,另擇門當戶對的人家聯姻。
在農村,識字的人不多,能寫文書的人更少。薛氏父子想寫一封休書,就到學館里找翁同和先生,要翁同和幫他們寫一封休書。翁同和開始不肯寫,經薛氏父子再三懇求,才替他們寫了一張休書。
翁同和家的大門口,掛著四盞大門燈,看上去很氣派。一天夜里,四盞大門燈突然不見了。翁同和的父母心里想,偷走大門燈的人必定與翁家有冤仇,但自己從未與人結過仇,與鄰里關系也十分和睦,究竟是誰偷的呢?翁同和的父親左思右想,莫非兒子在外面干了不好的事,與人家結了仇。于是,立即差人把翁同和叫了回來。
翁同和經父母再三盤問,才想起了前幾天為薛家寫休書的事,就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翁同和的父親聽后斥責道:“你是個讀書人,竟干出這種缺德的事來,與人結怨,難怪門燈會被別人偷去。”
原來,薛家父子請翁同和寫休書的事村里人知道后,都罵薛家父子,為薛家媳婦鳴不平。薛家媳婦有個兄弟知道休書是翁同和代寫的。就連夜趕到翁家,將四盞大門燈摘走了。
翁同和聽了父親的話后,感到十分內疚,難過地說:“這都是孩兒的不是,有辱門庭,望父親體諒孩兒的難處,事情已經如此,總要為孩兒想個妙策收回來才是。”翁同和的父親見兒子已經知錯,嘆了口氣道:“你還年輕,以后處事要考慮周詳,千萬不能助人以強凌弱,你明天速速回去,只需如此這般,可望挽回此事。”
第二天,翁同和回到農村,對薛氏父子道:“休書寫錯了,要重新寫一下。”薛氏父子不知是計,便把休書拿了出來,翁同和接過休書,背過身子將紙捏成一團,往嘴里一塞,嚼了幾口就吞下肚子里去了。
薛氏父子見狀十分著急,問道:“翁先生,為何要將休書吞掉?”翁同和回過身來對他們說:“我為你們寫休書,實在不應該,你們的媳婦十分孝順賢惠,只因為娘家窮而看不起她,休掉后無非想另娶富門之女,你們這種欺貧愛富,是有違圣人之道的,望你們三思而行。”
薛氏父子聽了翁同和的一番勸說后,連連點頭稱是,表示不再休媳婦了。從此,小夫妻倆恩愛如初。
講 述 人:陸留聲 男 68歲 唱之卷藝人
采錄時間:1990年10月
采錄地點:江蘇常熟沈市鄉
翁同和漏圈一字辭塾館
翁同和年輕時在東鄉薛橋塾館里當私塾先生。
有一天下午,臨放學時,他正在用朱筆為薛館主兒子圈點《小石潭記》的課文。這時,有幾個好友前來找他,有要事商量,他便匆匆地圈點了這篇課文,就出門了。
第二天早晨,學生到學堂后,薛館主走了進來,與翁同和寒暄幾句后,隨便地說道:“翁先生昨天為犬子圈點的《小石潭記》一文,有一處想同先生磋商一下。”薛館主說到這里,頓了頓,又心平氣和地說:“我決非為難先生,請先生不必介意!”翁同和聽后泰然答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請館主不必過慮,盡管說好了!”
原來,昨天放學以后,薛館主兒子吃過晚飯,在書房里讀《小石潭記》。將“下見(現)小潭”,讀成了“下見小潭”。薛館主聽后,便對兒子道:“兒啊,你讀錯了,這句里的‘見’要讀圈聲!”兒子答道:“爹,我沒有讀錯!”薛館主將兒子手中的書拿過來一看,“見”字右上角未用朱筆畫圈,所以兒子讀錯了。原來學生買的新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教師在教新課文前,須先在書上圈點,學生朗讀時就照先生圈點的來讀。薛館主看過后想:“依照翁先生的才學是不會出這種差錯的,他不會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恐怕是先生漏圈了,應該對先生說一聲,糾正一下。”因而,今天一早便來到館里。翁同和聽薛館主一講,連聲道:“多謝館主指教!”然而心里卻感到十分不安!
等薛館主一走,翁同和拿起館主兒子的書本來一看,“見”字上果然未畫圈,便深深地自責起來,他對自己不能嚴謹治學而羞愧,對自己疏忽而深感內疚。第二天,翁同和專門去拜訪薛館主,深表歉意后說道:“薛館主能以誠待人,對我漏圈之過能見諒,不加責備,你的厚意我將銘記在心。然而我卻不能原諒自己,思前想后,我感到不宜再留在館里繼續蒙童了!”說完,就向館主遞上了辭館書,辭去了塾師之職。薛館主雖再三誠心勸慰和挽留,但翁同和去意已決,沒有留住。
翁同和辭館以后,在治學上更加嚴于律己,時刻告誡自己要牢記此次教訓。
翁同和在朝為官后,雖然國事繁忙,但他始終未忘薛館主對自己的一番善意,常想報答薛館主的善意之恩。
這年,皇上恩準翁同和還鄉省親,他趁此機會,專程去拜訪薛館主。不巧的是薛館主父子已從商在外,未能見面,翁同和感到十分遺憾,便將帶來的禮物留下,做詩一首:
三十年前運不通,
一字漏圈掛其俸;
君皇賜吾回家轉,
特來致謝老東翁。
講 述 人:王勝田(退休教師)
采錄時間:1999年2月
采錄地點:江蘇常熟
老狀元教出小狀元
翁同和有個侄子叫翁曾源,聰明好學,深得翁同和的歡心,并將他帶在身邊,視為兒子,悉心訓導。同治皇帝耳聞翁曾源聰穎過人,飽讀圣賢書,品行又端正,出于好奇心,很想見見師傅的這位侄子。
一天,同治皇帝對翁同和說:“師傅,朕想見見你的侄子,同他聊聊,散散心!”翁同和連忙搖手道:“圣上,臣侄兒年輕不懂規矩,若一時沖動失禮,冒犯圣顏,臣如何擔當得起,還是免了罷!”同治卻說:“朕與師傅的侄子如同兄弟,不必拘泥于禮儀!”同治帝說得如此懇切,翁同和也不好再推辭,也就答應了。
第二天下午,翁同和帶了侄子進內宮去見駕。同治皇帝見翁曾源一表人才很是歡喜,一交談,翁曾源對答如流,同治皇帝龍心大悅,脫口而出贊道:“師傅是個老狀元,教出了一個小狀元。”翁同和聽后,連忙拉著侄子一起跪下,叩頭道:“謝主龍恩!”同治道:“師傅,剛才是朕的戲言,怎么可當真?”翁同和道:“圣上,歷來君無戲言!萬歲豈可隨便開玩笑的?”同治皇帝被問住,只好弄假成真,對翁曾源道:“朕可點你為下科狀元,你可參加過鄉試?”翁曾源不知如何回答,望望翁同和,翁同和即代答道:“臣家鄉因發生匪亂,侄子未能參加。”同治帝聽后有些為難了,沒有參加過鄉試,怎么能點狀元呢?他想了一想,便道:“可參加今年的直隸鄉試,不過,師傅不能放松對侄子的訓導,更不能荒廢學業!”
屆時,翁曾源參加了直隸鄉試,考中舉人后,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真的被同治皇帝點為狀元。
講 述 人:丁更生 男 64歲
采錄時間:1985年秋
采錄地點:江蘇常熟珍門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