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英宗年間,朝廷里有兩位閣老。一位李閣老,河南鄧州人;一位楊閣老,山西人,兩位閣老平時不合,楊閣老見李閣老深得皇上賞識,便心存嫉恨,總想找機會與李閣老斗一斗。
這日皇上忽發奇想,頒旨要文武官員各進奉一樣家鄉的土特產,以便體察民風民俗。楊閣老見邀寵的機遇來了,便派人回到家鄉,特意挑選了兩個大腿般粗長的白蘿卜,用一頭毛驢馱到京城來。皇上一見,龍顏大悅。楊閣老乘機獻媚道:“都是托皇上的洪福,山西這幾年風調雨順,物豐民安,莊稼都像吹了氣似的往外長,老臣帶來的蘿卜,還屬小的呢!”
皇上一聽更高興了,連聲稱贊:“好!好!”
輪到李閣老了,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從衣袖內拿出一根小指頭細的東西,皇上不禁皺眉:“李愛卿,你這是什么特產呀?”
“是紅薯。”李閣老答。
“有這么小的紅薯嗎?”皇上驚訝地問
李閣老接著奏道:“啟稟萬歲,這兩年河南大旱,加之土瘠地薄,差不多近于絕產,臣帶來的紅薯,已算是大的了!”
“是嗎?”皇上雖心中不快,但還是問道:“那這兩年河南的百姓是怎么過日子的?”
李閣老道:“只能吃樹皮、挖野菜了。”
皇上嘆道:“想不到本朝治下,還有如此苦的百姓,罪在朕啊!”于是皇上頒旨:“河南的皇糧三年免交,山西既大豐,那差額就由山西彌補吧!”
河南人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卻苦了山西人。山西人罵楊閣老無能,是個蠢官。
楊閣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心中雖有不甘,但一時也無可奈何,只能再等機會和李閣老斗了。
不久,皇上偶感小恙,數日未能親朝。楊閣老心中一動,又生一計,于是入宮探視皇上:“臣聞萬歲龍體欠安,特來……”皇上擺手:“區區小疾,何勞楊卿!”楊閣老急道:“皇上九五之尊,龍體關系江山社稷,豈可曰‘小’?吾皇當靜心調養才是!臣聞河南鄧州有一口菊花井,井水甘甜,井里還漂著一朵朵的菊花,常飲此井水有祛病健體之效,還能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呢!”
皇上一聽,頓時來了精神:“當真有此事?”
楊閣老道:“當真!此井就在李閣老的家鄉。”
大喜過望的皇上即刻宣旨:“鄧州菊花井水,今后宮廷御用,由鄧州府日夜兼送,著李閣老督辦!”
李閣老知道這是楊閣老搞的鬼。鄧州雖有一口菊花井,但井里并沒有漂著菊花,更沒有長生之說。鄧州距京城路途遙遠,車推肩挑的送水,對家鄉鄧州是一件耗財傷民的苦差事。但圣旨已下,李閣老不敢違抗,只好應承了下來。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宮中仍未見菊花井水運到,皇上急召李閣老,詢問其故。
李閣老從容應對道:“老臣也正要啟奏皇上,鄧州菊花井水本已運京,只是臣早已言之,河南遭災,鄧州尤甚,城里餓死了不少人,抵京的每個水桶里都可照見一個餓死鬼的影子,所以遲遲不敢進奉御用,老臣也正苦思良策哪!”
皇上又驚又懼:“真的嗎?看來這菊花井水朕是喝不上了!”
“皇上且寬心。”李閣老又緩緩道:“臣方才已思出良策:只須在鄧州外圍筑一座土城,城上建起城隍廟,讓城隍把這些餓死鬼拘管起來,不得出城,也就行了。不過鄧州是沙土,筑不得城,須用外省的黃土才好!”
皇上求壽心切,忙道:“這好說,山西不有的是黃土么?此事就交楊閣老辦,限三個月完工!”
圣旨一下,可苦了楊閣老。但他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更苦的是山西人,山西距鄧州千余里的路程,另有太行、伏牛二山的隔阻,驅民動眾,這一路上也不知累死了多少匹牲口,耗損了多少錢糧。眼看兩個月過去了,完工卻遙遙無期。楊閣老緊令督運,弄得山西民怨沸騰,恨不得把楊閣老給活呑了。
且說玉皇大帝那日端坐在靈霄寶殿上,忽見凡界一股怨氣直沖而上,祥云四散。玉帝大吃一驚,便急派“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下界察看。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到凡間略一訪查,便知其由,他決定平息兩位閣老之間的“斗法”。張果老讓毛驢從山西馱了一袋黃土,趁夜間沿鄧州四周倒了一圈,立時便矗起了一座土城。那毛驢一不小心失蹄踏穿了菊花井,井水四溢,張果老忙將布袋角里的剩余黃土抖出圍堵,與土城圍成“月牙池”形狀,從此成了古鄧州的一景。
兩位閣老一看此事驚動了玉帝,就再也不敢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