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體系利率風險有多大?
研究中國利率政策,必須理解中國銀行業的市場化進程。
近年來,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長足進展,實現了同業拆借利率、回購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收益率的市場化;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2004年1月1日,人民銀行還放開了對人民幣貸款計息方式的管理,借貸雙方可選擇采用浮動或固定的貸款利率計息方式。
中國的商業銀行現在仍以存款為主要負債業務、以貸款為主要資產業務,考察其利率風險,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需要認真考慮資產負債的重新定價期限。有的觀點認為,商業銀行一年(含)以下的存款約占存款總量的80%,而一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約占貸款總量的40%,于是認為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有巨大的負債敏感性缺口,當利率上升時將會遭受巨額的利率風險損失。
實際上,問題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嚴重。按照現有的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金融機構定期存款以存入日所定利率計息,活期存款以提取日掛牌利率計息。由于存款利率管制,存款的重新定價期限與基準利率調整期吻合。再看貸款利率,金融機構一年及一年以內的短期貸款利率按照貸款合同簽訂日的相應檔次利率計息;2004年1月1日前,一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利率實行一年一定(實際是一種準浮動利率方式)。據統計,2004年1~6月全國性商業銀行新發生貸款中,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固定利率貸款和浮動利率貸款約占全部貸款發生額的9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貸款計息制度改革前及改革以來發放的貸款利率的重新定價周期并不等于合同期,而是接近于基準利率的調整周期。因此商業銀行存款和貸款的重新定價期限是非常接近的,并沒有巨大的負債敏感性缺口。
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
如果在金融市場上普遍存在“以短搏長”的融資交易行為,在短期利率上升幅度高于長期收益率上升幅度時,的確會出現投資者拋售長期債券的現象。
所謂“以短博長”的融資交易,是指投資者通過滾動方式融入短期資金,投資長期債券,利用短期利率通常低于長期利率的情況進行套利交易。當短期利率保持穩定且收益率曲線呈現向上傾斜的正常形態時,這種套利策略是有效的。但是,當短期利率波動超過長期利率波動,甚至導致收益率曲線向下傾斜時,投資者就將面臨虧損,甚至由于短期融資償還困難,而被迫拋售長期債券。
融資交易只是一個普通的市場交易策略,本不會引起系統性風險。但如果缺少相應的風險揭示機制和合理的強制止損制度,個體的風險就有可能轉化為系統風險。特別是當投資人通過非法手段將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如挪用客戶資金),投資人只享受收益不承擔風險的時候,道德風險引發的過度投機就難以避免。
融資交易的風險應該通過實施更有透明度的會計準則、完善托管、交易、結算等市場基礎制度來控制。對長期債券投資采取市價法估值就是風險揭示手段之一。同時,建立對風險進行交易的市場,運用市場規則通過正常的交易來轉移風險,有助于防范銀行體系的風險,有利于貨幣當局完善利率間接調控體系。
利率風險與利率調控
利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國的貨幣當局都不會因為存在利率風險而放棄使用利率政策工具。
那么,中國是否具備運用利率進行宏觀調控的基礎?
有的觀點認為,借款人的預算軟約束將制約利率政策的效果,并由此否認在宏觀調控中運用利率工具的必要性。
作為資金的價格,無論管制利率,還是市場利率,都具有配置資源的作用。只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利率調控側重利益分配;在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中,利率調控服務于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毋庸置疑,中國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我們不應該脫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大前提,來抽象地探討宏觀調控工具的適用性和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和法律體系的健全,借款人的財務約束不斷強化,利率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加強。而低于均衡水平的真實利率會刺激投資膨脹,擴大資金供求缺口,加劇信貸資源配給中的尋租行為,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作者為本刊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