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北京做工已經有6年了,過起來真是快。當初其實并不是很情愿離開家鄉到外面去闖的,怎么也還是自己家好吧。
可是我們老家那里太亂了,弄得我們普通農民都快活不下去了,沒辦法我只好到外面來過了。那里什么亂七八糟的收費太多了,在家土地包干,收成的糧食還不夠上繳的。公糧當然是沒有什么疑問必須要繳的,可是我們那里除了公糧;還有一大堆的費用,比如人頭費,—人—年100元,上至八九十歲的老頭老太,下至剛出生的嬰兒,一律都得交,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印花稅按戶交,每年30元,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還有其他什么的,都讓人莫名其妙。屠宰稅你說誰家要是宰了豬的話要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那里就算是沒喂豬的也得交屠宰稅,讓人又生氣又好笑。但是不管怎樣,他上面規定你繳的你就必須都得繳,要不然就把人抓起來,有時候還敢打人的。總之在家是被管得要死了,實在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老鄉的介紹下我才決定到北京來闖一闖。
#3000;#3000;來北京之后一直都是在做蔬菜方面的小生意。先是在北海那邊的—個市場里面租了個攤位賣菜,每天凌晨4點多就得去進貨了,守攤還得守差不多一天,每天都很累,不過也沒什么辦法,我們外地人來到這里的—般都干這些了,還能怎么樣呢?
在那里開始覺得還是可以的,每月大概可收入1000多塊錢,但是后來就覺得不行了,因為那邊的攤位租金比較貴,管理費、衛生費、稅什么的加起來—個月得600多塊,算起來賺的錢并不多,維持了將近兩年后實在是覺得繳費太重,負擔不起,于是后來就轉到這邊來了,也是老鄉介紹說這邊的繳費比較輕,生意也還湊合。不過來了這以后我沒有繼續在市場里擺攤賣菜,而是轉做了蔬菜批發,因為我看到做批發的和在市場擺攤賺的錢差不多,但不用整天守著攤呀!我一般是隨行就市了,看到什么蔬菜上市就去聯系菜農批發相應的蔬菜,看哪的蔬菜好就去哪。
#3000;#3000;不過也可以說是有相對固定的蔬菜供應者了,因為基本都是那些菜農了。孩子他媽就是幫著采摘、裝載—下蔬菜了。
這些種菜的人不—定是老鄉,也不一定是外地人,河南的最多,湖北、河北、山東什么地方的都有,就北京本地人也有一些。我一般三四天運一次菜去批發市場,市場在豐臺區岳各莊,用自己的那輛買過來的二手載貨人力三輪車,每次都要載上少則二三百斤,多則五六百斤菜。從住的這里蹬三輪車到那個批發市場至少得一個小時吧,還得上坡,根本就騎不動的,真的是挺費力氣,挺辛苦的。一般菜都是隔天就要從地里摘來,簡單選擇、整理、包裝一下就裝車,我凌晨兩三點鐘就得出發去市場了。遇上載的菜多的話,孩子他媽也要跟著我—起上市場去,因為要幫著推車走。載得重的話上坡是上不去的,就是兩個人一起,有時候都還特別的辛苦。
你看我們這里老鄉有空都來串串門,拉拉家常,談談生意經,還是挺親切的。出門在外真的很不容易,老鄉一般就是我們的后方了,老鄉之間都相互照應,有什么困難都是找老鄉幫忙的。
#3000;#3000;你問我有沒有覺得受到不公對待呀?有的,我們外地人確實是受歧視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京本地人的電費都是四五毛錢—度,可是對我們外地人卻要收一塊錢一度。還有就是聯防隊的那些人動不動就攔了我們的三輪車罰錢,只要被攔了就得找本地人去說情,然后被罰上個兩三千的,你說我們怎么樣才能掙到兩三千塊呀?他們說是什么綜合治理,可是我們都是不偷不搶、規規矩矩做生意的呀,每次罰錢都是莫名其妙的,你說這樣的搞法對我們多么不公平呀!
#3000;#3000;現在兩個孩子都在科園希望小學讀書,而且是同一年級。因為女兒她自己不大愿意讀書,本來來北京后她自己都不愿意去讀的了,我不肯,非得讓她繼續讀,她才勉強去讀了。她學習都跟不上,所以她讀得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不過我覺得無論怎么樣文化知識還是學多點好的,怎么的小學得讀畢業吧。她上完六年級是肯定不念的了。是她自己不愿意念,也不是我們重男輕女。她要是不念書了就早點出來干活吧。至于兒子,希望他能讀到初中去。高中?肯定是不可能讀的了,因為讀個高中得1萬塊錢一年呀,重點學校得5萬元贊助費呢!我們鐵定是供不起的。反正兒子最多是讀到初中畢業的了。念完書以后就希望他去做工。什么工?他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最好就是學門手藝,吃飯比較有保證。像我這樣沒有什么手藝的是比較辛苦的。
#3000;#3000;我覺得在北京的生活比起在老家還是好一些的。雖然說錢差不了很多,但是這里起碼自由一些,沒有那些村干部鎮干部什么的找著、管著你們。
我們村里的那些干部真的特別過分,知道村里有不少人都在北京,去年還跑到北京來催我們交錢,收了錢以后就到北京各處去玩,什么長城、故宮都去了。看他們這樣拿著老百姓的錢去揮霍,真覺得特別的氣憤。
我們也知道那些村干部都是很腐敗的,可是卻只是敢怒而不敢公開反抗呀,因為家里那邊都還有父母、親戚,以后在北京混不下去了還是得回去的呀!如果這時跟他們對著干的話,他們會去找家里親戚的麻煩,我們以后要回去的話肯定要被他們整死的。
以后的打算?要是在這里呆不下去就回家去。過幾年的話回去種地吧,那時候孩子應該都可以獨立了。
(摘自《看看他們:北京100個外來貧困農民家庭》第一部分“他們說”中的《楊大花口述實錄》一文,楊大花口述,訪問員為戴志研,參見“本刊5月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