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條魚好怪哦!”我指著課外作業書上的一幅插圖,隨口對同桌張正宇說道。他瞅了一眼,立刻反駁:“這哪里是魚,明明是條吃樹葉的毛毛蟲嘛!”我拿起書,橫看了豎看,的確有點像毛毛蟲,但更像一條魚。我倆爭執不下,最后張正宇提議:“林可意聰明,問她得啦!”我倆轉身請后排的林可意來判決。林可意撇撇嘴,不屑地說:“這還值得問?三歲小孩也能看懂,不就是毛毛蟲吃了一口樹葉嘛!”?。课倚睦锇刁@,怎么他倆的答案一模一樣?我不死心,拿著書前前后后又問了好幾個同學,不但沒一個人贊同我,反而招來一聲聲嘲笑:“哼,拿這么簡單的問題考我們,是不是懷疑我們的智商?”
難道我哪根神經出毛病了?我不服氣。放學一回到家,我立刻去問剛上二年級的妹妹:“小妹,你看這是什么?”妹妹瞟了一眼,滿臉疑惑地說:“不就是條啃樹葉的毛毛蟲嗎?咦,你問這個干嗎呀?”“沒……沒什么!”我連忙掩飾。唉,最后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魚乎?蟲乎?呆呆地望著這幅畫,我不斷地問自己,可眼前分明游動著一條小魚呀!他們所謂的“樹葉”不就是魚身嗎?那條“毛毛蟲”不就是魚身上的花紋嗎?至于“樹葉”上那被“毛毛蟲”咬掉的一塊,不正是小魚張開的嘴巴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毕x乎?魚乎?是蟲,也可以是魚!一幅畫應該允許有不同的理解。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也是這樣的嗎?想到這里,我心中釋然了。
(指導老師:王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