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No?鄄bel)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該獎項每年獎給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杰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諾貝爾獎在1901年第一次頒發。從1902年起,諾貝爾獎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諾貝爾文學獎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項之一,諾貝爾在遺囑中說明獎金的一部分“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文學獎的頒獎單位是瑞典文學院。首屆文學獎于1901年頒發,得主是法國詩人普律多姆(SullyPrud?鄄homme)。諾貝爾文學獎具有國際性,歷史上羅曼·羅蘭、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獲得過此獎。至2002年止,獲獎作家近百名。
本刊將在“文史縱橫”欄目陸續介紹部分文學大師,敬請關注!
1、奈莉·薩克斯
【個人小傳】
奈莉·薩克斯,瑞典籍女詩人,原籍德國,出生于德國柏林的一個富裕的猶太企業家家庭。她父親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很有文學修養。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薩克斯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15歲生日那天,她收到了一份后來改變了她一生的禮物———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孚的詩集。從17歲開始,薩克斯走上了寫詩的道路。1921年,她出版了一本模仿塞爾瑪風格的詩集《傳說和故事》,并題上“獻給塞爾瑪”。這部作品得到了賽爾瑪的贊許。
1930年,父親去世后,她就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除了操持家務、管理出租的房產外,她只在報上發表過幾首詩。上世紀20年代,她在文壇幾乎沒有什么聲音。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猶太人受到了越來越殘酷的迫害。薩克斯在法西斯的這種排猶恐怖中戰戰兢兢地隱居了7年,并研究了希伯來和德國的神話故事及神秘哲學。隨著形勢的日趨嚴重,她們母女倆在走投無路之際想到了塞爾瑪·拉格洛孚。在這位女作家的幫助下,她們于1940年5月逃離德國,到了斯德哥爾摩。幾乎與此同時,納粹德國全境內發布了嚴禁猶太人出境的命令。
當她們幸運地逃脫虎口來到瑞典時,拉格洛孚卻在幾個月前去世了。她們舉目無親,言語不通,又一貧如洗,于是薩克斯就去當洗衣婦、抄寫員。不過,她很快就學會了瑞典文,以后便以翻譯為生。當她不斷獲悉猶太人遭受迫害和屠殺的悲慘消息時,便又開始寫詩。1947年,她出版了詩集《在死亡的寓所》;兩年后出版了《星辰暗淡》;1951年出版了用三個晚上寫成的著名詩劇《艾利》,這部詩劇曾被多次改編成話劇、歌劇和廣播劇等。1957年出版《無人再知道》,1959年出版《逃亡與變遷》。從這兩本詩集起,薩克斯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后,她又陸續出版了《無塵之旅》(1961)、《沙上的記號》(詩劇集,1962)、《熾熱的謎語》(1964)、《尋覓者》(1966)等。
薩克斯的詩集多次獲得德國頒發的各種文學獎。從1958年起,她的作品在世界文壇上得到承認。1966年,她與以色列作家阿格農一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那天正好是她75歲生日。
【作品評析】
薩克斯的作品反映了她和殉難的同胞以及受苦受難的人類的一體情感。她哀悼人類的墮落,試圖通過詩使這個時代不可理解的事件變得清晰可辨,使人們從中獲得教益。當時授予她和平獎時的頒獎詞曾這樣說:“薩克斯的詩作是猶太人遭受不人道命運的一項證言,它們象征著一種和解。”如,《噢,煙囪》所描寫的不是普通的煙囪,而是納粹的猶太人集中營里焚尸爐上的煙囪。無數猶太人在“設計巧妙”、外觀“誘人”的毒氣室里被毒殺,然后在焚尸爐里化作煙塵飄向天空。焚尸爐里日夜在焚尸,連“陽光和星星”也被“熏黑”了。陽光和星星本來是溫暖和安寧的象征,現在它們卻標示著黑暗和恐怖。通常,活生生的人是房子的主人,死亡不過是一個偶爾光臨的客人;而在這里,死亡卻反客為“房主”,人倒成了從生走向死的匆匆過客。詩里的“手指”是指黨衛隊軍官的手指。當押送猶太人的列車到達集中營的站臺時,被黨衛隊軍官的手指點到就意味著死亡。在這首詩里,“煙囪”和“手指”都象征著死亡。這首詩表面看來寫得非常平淡,其實平淡之中隱藏著一種深深的悲哀。這種悲哀不是來自作者個人的激情,而是來源于她對整個猶太民族命運的思考。從這首詩以及此后她的許多詩里我們可以看到,薩克斯的作品描寫了被大批屠殺的猶太人,描寫了他們的命運以及因此而引申開去的人類的前途。但是她的詩里沒有個人的主角,沒有悲劇英雄,她寫的都是無數沒有姓名的受害者。從這點來看,薩克斯的詩是獨特的,其獨特性就在于她的詩不同于歐洲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