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著名學者、書法家、作家朱以撒:你是怎么寫作的?他回答說:你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吧!
我認為,愛怎么寫就怎么寫,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結果。
作為過程,愛怎么寫就怎么寫,是讓我們打破條條框框。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升入高中,寫作方面的條條框框可謂多矣:要寫真人真事,要歌頌什么什么,要開門見山,中間要過渡,結尾要點題;寫成日記的結構,要寫題記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寫作應該積累,應該積累知識材料,應該積累寫作方法和經驗,如果沒有這些積累,我們的寫作就不會有所長進;而積累條條框框,只能讓我們變成應付考試的機器。同時,寫作也應該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如果不是這樣,就只會有羅貫中、曹雪芹,不會有魯迅、郭沫若,更不會有賈平凹、莫言。
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吧!我們要放開手腳,大膽地去寫,在自己的日記里、周記里釋放自己的潛能,同時也能積累諸多的知識和寫作的方法、經驗。
作為結果,愛怎么寫就怎么寫詮釋著一句古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的文章是浩如煙海的,想要得之,關鍵在于練就“妙手”。將相本無種,作家寧有種乎?如果我們練就“筆下生花”的妙手,那確實是愛怎么寫就可以怎么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