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一種嶄新形式,它由命題者從所提供的材料中引出一個富有時代新意的話題,再要求學生由這個話題說開去,一改命題作文的“單一性”“封閉性”,給學生以較為廣泛的寫作空間和展示個性的廣闊舞臺,具有“活”“寬”“廣”的特點。它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學作文教學和作文命題的方向和主流。但在實踐操作中,很多學生無所適從,難以擺脫“命題”作文的思維模式,面對“話題”卻無話可說,禁錮的思維難以拓展。因此,加強對學生進行話題作文的審題技巧和寫作思路的引導,迫在眉睫。
一、話題作文的審題,需要了解話題作文的命題方式
話題作文的命題一般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命題式”話題。如:以“水”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第二種:“引語式”話題。如:愛是陽光是雨露,愛是付出是奉獻;有時候愛會成為枷鎖,帶來負擔與無奈。愛在我們身邊,愛在我們的心里,愛與世界、與時間同在。請以“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第三種:“材料式”話題。如:
2000年,上海動物園,一只藍狐的眼睛被游客用竹竿戳瞎,不治身亡;2001年,一只六歲的雌鹿非正常死亡,在它的胃里發現了3.5公斤廢棄塑料袋;2002年,清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學生劉海洋將硫酸倒入動物園的黑熊口中……根據提供的材料,請你圍繞“呼喚”這個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二、針對不同的命題方式,正確解析、準確擬題
1、第一種話題的命題具有很大的廣泛性和抽象性。如以“樹”為話題,以“路”為話題,以“讀書”為話題,以“考題”為話題等等。針對這類話題,千萬不能以話題作為文章的題目,否則,就很難立意和選材;應該先由“點”向“面”拓展,發散思維,盡可能多地聯想,然后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角度去寫,也就是要遵循“小角度,具體化,易表達”的原則進行。如:“路”的話題可以寫心路、人生之路、歧路、世紀之路、通往大學的路、人類滅亡之路、科技之路、田野上的小路、我家門前的小路、未來的路、路在腳下等等。這樣,在話題的前面加上適當的修飾、限制或補充的詞語,使抽象的話題具體化,然后根據你選擇的角度命題,確定立意后選材,寫起來就很順手了。
2、第二種命題方式中的“引語”往往透出許多很重要的審題信息。如文中所舉的以“愛”為話題中的“引語”,就至少傳達出三個層面的寓意:
第一句“愛是陽光是雨露,愛是付出是奉獻”,說的是“愛”的偉大、“愛”的重要,以及人們對“愛”的需要如同陽光、雨露一樣不可少。
第二句“愛會成為枷鎖,帶來負擔與無奈”,告訴我們可以從父母的“溺愛”“不正確的愛”“過剩的愛”等角度去寫“愛”的束縛,去呼吁父母解開“愛”的繩索,還我們自由的空間等。
第三句是“愛在我們身邊,愛在我們的心里,愛與世界、與時間同在”,給了我們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它讓我們去體驗“博愛”,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地球,愛和平,愛動物,愛自然,愛我們可以愛的一切……
由此可見,認真品味話題中的“引語”,會給我們審清話題的范圍和重點,明確主旨,選擇角度,確定體裁,擬準題目帶來很大的幫助。
3、前文所列的三種命題方式中,“材料式”話題給學生的思維空間相對縮小,學生必須根據相應的材料提煉思想觀點。這種命題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所供材料,研究材料的細節,從小處著手,小處落筆,以小見大。如第三種命題所列的材料,反映的是游人對動物園中毫無反抗之力的動物的無情傷害,要求學生通過這一現象,挖掘社會某一群體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丑惡。作文時,先可以對此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呼喚”美好品德的回歸,“呼喚”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等;也可以從正面記述人們如何善待動物的事例,或某些人為保護動物做出特殊貢獻的事例,以反襯這些卑劣現象,從而鞭撻人們的不良行為。總之,寫作時不能脫離材料,要根據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對材料的理解,選擇自己最易發揮的角度去擬題。
三、寫好話題作文還需要有創新的立意,精確的表達
話題作文在明確各項要求擬好題目后,就應該構思立意了。立意就是作者把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在文章中集中體現出來。立意是否“深”,是否“新”是決定文章成敗的關鍵,要能從“人人心中有”的題材中提煉出“人人筆下無”的主題來。比如:“換位”這個話題,很多同學都能從“父母與子女”換位、“老師和同學”換位等角度去寫,這未嘗不可,但缺少新意;而有的同學卻從“正常人與殘疾人換位”“人類與地球換位”“風與太陽換位”“美國與伊拉克”換位等角度寫出了新意。因此寫作文也需要“換位”,換一個角度、逆向思維、同中求異,這些都是創新。
文章立意確定后,還需要根據文體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多采用生活中鮮活的口語、流行語(如歌名、歌詞等),適當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詩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同時還要寫出真情實感。總之,話題作文的寫作仍然要遵循命題作文的“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表達———修改”這一基本模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