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明珠對他們各自的“優勢”——有的是私營利益,有的是強硬后臺,有的是金錢誘惑,有的干脆是赤裸裸的威脅——全都不屑一顧,只撂出一句:“你們誰拿出最合理的價錢,最好的服務,最真材實料的東西,誰再來跟我談!”
董明珠走過的馬路都不長草!
一般說來,獨家專訪都是“單挑”,文字記者采訪局面一打開,攝影記者跟上,絕對“我眾敵寡”。對于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明珠的專訪,卻發生了小小的意外——受訪一方“嚴陣以待”,同時出動市場部部長、新聞宣傳干事和記錄員全程陪同,兩臺采訪機抗衡似地同時放在了董明珠面前的小茶幾上,還不包括之前這三員大將上網把記者的采訪資歷查了個底兒掉。他們的理由是“老總需要什么資料我們可以盡快拿到,另外也需要人端茶遞水”,這個解釋倒也合情合理,體現了格力人的嚴謹和細致。
話題就從記者前不久寫的郎咸平的專訪開始。
“郎咸平覺得國企改革錯了,這是不對的。我覺得國企改革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把握兩點:一是不要讓國有資產流失,二是改革后企業還能持續發展。”董明珠說話聲音洪亮,頻率很快,語氣中有不容質疑的自信,同時還讓對手找不到可以胡攪蠻纏的漏洞,這就是她招牌的講話風格。她形容自己要么不說,要說就非得說贏,逼得人家認錯服輸,這種說不清是娘胎里帶來的還是后天歷練成的強悍性格,讓她自中學起就得了個“常有理”的外號。“常有理”并不意味著“永遠有理”,而主要是在上班時間有理。董明珠說自己不工作的時候也很隨和,吃虧受累嘻嘻哈哈,“我是江浙的女子呀,我也有柔順的一面呀。”但這個做了領導的江浙女子,曾讓許多經銷商都恨恨地說過一句:“董明珠走過的馬路都不長草!”
這可不是對于柔順女子的評語。這句話最早出自于廣告公司的口中,因為董明珠對他們各自的“優勢”——有的是私營利益,有的是強硬后臺,有的是金錢誘惑,有的干脆是赤裸裸的威脅——全都不屑一顧,只撂出一句:“你們誰拿出最合理的價錢,最好的服務,最真材實料的東西,誰再來跟我談!”“不長草”一說馬上不脛而走,傳遍商界。
2004年鬧得最沸沸揚揚的“國美清場”案招致一片喧嘩,當時正在開全國人代會的代表董明珠成了大家注意和議論的焦點,而她只是用一句輕輕松松的詩一樣的語言就宕開了所有的好奇與追問:“格力和國美從來沒有什么開始,也沒有什么結束。”
“六親不認”
1995年,空調貨源最緊張的時刻,董明珠從一個基層營銷員坐上了格力電器營銷部長這把令人眼饞的交椅,于是塞紅包的、走后門的、找領導的,壓力紛紛指向她。一個笑瞇瞇的經銷大戶坐在她對面要求給“政策”,誰都不敢得罪他,因為該大佬掌握著當時年銷售額28個億的格力15%的市場份額。怎么辦?“常有理”董明珠經過一番分析,覺得他手上的空調也不是靠他個人的能力一臺臺賣出去,也依賴許多小經銷商,而若是縱容這樣的人便明擺著傷害了其他小經銷商的利益,導致最終失去更大的客戶,后果不堪設想。
于是她決心廢除這漏洞百出的制度。而上面的意見是慢慢來。她等不了,硬是把人趕走,結果營業額不但沒下跌,當年就回來17個億。真金白銀面前,所有的人都服了。
福兮,禍之所伏。同年,董明珠的親哥哥與她決裂,說她六親不認。而她,咬著牙,硬是不肯通過哥哥的手放出貨去,兄妹之間因為六七十萬的利益反目,元氣大傷。有人說:“董明珠,你真是不食人間煙火!”她自己也反省,琢磨到底該不該如此“薄情寡意”,可想來想去,還是一個“該”字。董明珠說,必先付出,才能得到,必先舍得,才有回報,現在也許不能被理解,但以后,他會理解的。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金錢追逐,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因為她做了領導,從此親戚不是親戚,朋友不是朋友,連跟了她12年的部下,也因為沒有油水而離開她。但她不后悔,想著也許百年后會有一個公平的聲音為自己響起,那才是人生的無價之寶。相比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靠著她的關系獲得了幾十萬上百萬的利益,卻喪失了格力1萬多員工的信任,從此企業再無誠信,再無后勁……,這個人的失去,實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1997年,格力從此不必再向銀行貸一分錢的款,董明珠定下的“不打款不出貨”的鐵規矩得以真正推行,企業走上了良性循環的寬廣大道。
天天都這么漂亮!
董明珠最喜歡的歌是周華健的《朋友》,可惜她為了工作幾乎剩不下幾個朋友了。或者是因為做了朋友在工作上就越難解釋清楚,或者是因為工作關系干脆成不了朋友,又或者她的朋友們和她一樣地忙碌——多是些和她類似的女企業家們。她說你看“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這歌詞寫得多好呀,快樂對我而言就是戰勝了困難,而不是今天穿了什么漂亮衣服。
董明珠這天穿得很漂亮:黑背心配黑長褲,外罩白色不系扣半袖襯衣,最打眼的是一雙紅高跟鞋,手上系一條細細的白金鏈子。她手下的員工反映,董總天天都這么漂亮的!有些生意場上不服氣的人專程買機票來看看董明珠是何等樣人,見了她都大吃一驚:“怎么你這么漂亮?”董明珠反問一句:“怎么女領導非得很丑嗎?”
董明珠毫不掩飾對于浪漫的追求,向往許多普通女性所擁有的情感與生活:沒那么大壓力,沒那么多事情,生活隨意,講究品位。她一再說如果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女業務員,一定會照顧好家庭,追求一些簡單的幸福與快樂。然而人踏上了不同的路就必須接受不同的結果,工作和社會上的挑戰越多,留給情感的空間就越少,哭也哭過,氣也氣過,最發泄的方式不過是躺在床上狂睡,直到對自己說“算了不氣了”,再從頭堅強面對。現在她睜眼閉眼,想的都是如何做空調與賣空調,生活與工作,別無選擇又結結實實地攪和到了一起。
1990年前,學化學出身的金陵女子董明珠因為看望朋友來到珠海,一來就不走了,補學了營銷和市場經濟,應聘進了海利(格力的前身)。1991年,還在生產當時流行的窗機。1992年,格力電器成為股份有限公司,分體機上馬。1996年,柜機。1998年,中央空調……14年后,格力已經發展為中國最大的空調企業,董明珠也榮登美國《財富》雜志最新“商界女強人榜”第42名,成為六分之一代表中國優秀女性的聲音。2005年,董明珠的愿望是沖刺空調銷量世界冠軍,規模達到1000萬套,那時候,她要搞一個熱熱鬧鬧的慶功會,把各方賓客都請到格力100萬平方米的廣闊天地里來,而她自己,則擔任整臺晚會的總設計師……
歲月是冷酷的,一只手給了她巨大的榮譽,另一只手又在她臉上添加了細細的皺紋;而她當初是為了享受一份海濱城市的寧靜,結果卻交換了無休無止的加班和馬不停蹄的奔波。今年50歲的董明珠變得不愛照鏡子,她說:“人總是要老的,早老和晚老并沒有不同。誰的一生都會遇到困難,只是問題性質不同而已。兩年前人家說我‘漂亮’,現在只肯說‘精神’!但我很快樂,不遺憾,做人很透明,因此不膽怯。別人說‘夾著尾巴做人’,我都沒有尾巴,夾什么夾!也許將來我退休了,會辦一個提供免費咨詢的服務公司,幫助中小企業去;或者干脆帶孫子,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