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失信
今年以來,信托產品尤其是房地產信托大量涌現,以4%-7%的預測年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社會閑錢。不過,好景不長,7月8日,上海證監局向上海部分證券營業部和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代理推介或銷售信托產品。
據媒體報道,此前的7月2日,近百名昔日的“VIP客戶”聚集在某商業銀行營業大廳門口,要求與管理層對話。據了解,這些“VIP客戶”均是經該商業銀行的“牽線搭橋”,購買了新疆金新信托的”乳品行業戰略并購項目集合資金”,總共197份信托合同,涉及金額高達8720萬元。7月2日至9日,是該信托產品到期日和清算日,但這些投資者卻不得不面對這8720萬元可能將血本無歸的現實——金新信托上海辦事處已撤消,無處尋債。
作為金新信托乳品信托計劃的獨家銷售代理,目前,銀行處境尷尬,因為7月2日是金新信托公司的乳品信托計劃到期償付的日子,但投資者并沒有如期收回本金,更不用說投資收益,在找不到金新信托公司的情況下,投資者都將矛頭對準了銀行。
根據推薦函顯示,這個信托計劃預期收益率為5.2%,信托規模為8000萬元,資金用途是受托人將信托計劃資金用于收購一到兩家效益較好的乳制品公司進行戰略管理,一年后,到信托計劃結束時,德隆國際按受托人當期收購價的106.5%的價格全額回購受托人所持有的這一到兩家公司股權。信托收益也來源于此。
在德隆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回購成為了一句空話,投資者不僅見不到任何投資收益,連收回本金的希望都不大。
雖然金新信托嘗付危機是受德隆所累,看起來更像一個突發事件,但其中暴露出的信托項目不實陳述,以及信托資金改變投向等問題卻是信托業內的公開秘密。
追問風險
信托產品特別是集合資金信托,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是個新的投資工具。從2002年信托公司初涉集合資金信托業務,到2003年房地產信托井噴,再到金新的東窗事發,期間還沒有出過重大的問題,這給人以“信托無風險”的假象。面對這樣一個新生事物,不少投資者本身金融、法律知識不夠,只看到一些所謂的”保底”暗示,就以為自己的投資本金和收益有了保障。更有不少人認為銀行代銷的金融產品都是政府信用擔保的。
其實,信托等于是信托公司做中介,把購買信托計劃的投資者的錢借給了第三方,信托公司與信托計劃投資者之間并沒有債權債務關系。投資者能不能收回投資并獲取收益,關鍵取決于信托計劃所投資的項目的運作情況,當然這個項目是不是按最初信托計劃的設計實施了,信托公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風險僅存在于項目上,這部分權益是不會被轉移的,投資者可以等待相關權益轉讓后收回投資;但是如果信托公司或是它的關聯方把這部分資金挪用或侵占了,那信托公司應該承擔賠償投資者的責任,而一旦信托公司固有資產經營不善,投資者面對的將是更大的風險。
在暴利的驅使下,信托公司前期設計的信托產品超過60%是投資于房地產項目和股市等高風險項目,截至去年底,中國完成重新登記的57家信托投資公司,自營資產944億元,所有者權益481億元,管理信托財產1635億元,如果加上今年新發售的信托產品,估計目前至少有1000億規模的信托資金處于相對高風險狀態。2002-2003年是信托產品發售的高峰期,由于信托產品的期限大多在3-5年,信托產品的贖回高峰尚未到來,其間可能蘊涵巨大的投資風險。
以2002年7月18日《信托投資公司集合資金信托業務暫行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實施為標志,“一法兩規”政策框架下的中國信托業已經走過了兩年歷程。尤其在2003年,中國信托業乘勢而上,各類信托產品層出不窮,創新亮點頻頻:從房地產信托到MBO信托,從外匯信托到法人股投資信托,一個個收益風險特征迥異的信托產品不斷地推出。
但是,在大好形勢下也夾雜著浮躁和盲目,個別信托公司推出的產品極不嚴謹,甚至極個別公司以創新之名,行違規之實,以致信托風險撲面而來。
不宜“普通人”問津
有調查顯示,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刀頭舔血”,以高得離譜的利率向信托公司“舉債”——利誘之下,信托公司違規違法經營,究竟已累積多大風險,目前誰也說不清楚,惟有等待“事情敗露”。
監管部門不得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業已開始新一輪的整頓工作,如要求信托公司進行全面信息披露以及擬對信托公司進行等級評定和分類管理等。但在“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計劃慣性”至今發威的背景下,既然監管部門不可能讓整個信托業”武功盡廢”,其在監管織網密度上必然有所躊躇。與此同時,不少人士主張廢除信托業牌照管制,于競爭中形成市場信譽,也為信托業新一輪的整頓方向提供了變數。
有一點確定無疑:中國內地信托公司及產品要走上正軌勢必還須支付成本;無庸諱言,這個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由信托產品的投資者來承擔。投資信托產品,即使“藝高膽大”的人,對之也不妨有清醒的認識;而普通投資者,如果不想與為市場成熟支付成本沾邊,那就應該斷然走開。
此為對待信托產品投資“想透”了的態度。在較為淺表的層面,投資者需要認識到,投資信托產品與購買國債、銀行儲蓄有本質不同,其風險甚至可能大于股市投資。發行股票是公募融資,以信托計劃募集資金屬標準的私募。在一定意義上,私募這一形式本身所附帶的風險就超過公募。私募是一種合約行為,責任和連帶責任依約而定。對于私募中的欺詐貓膩,行政與司法機構有為投資者提供救濟渠道的職責,但道理上僅此而已。
正是由于私募融資風險比較大,于境外發達市場,關于投資者資格的規定成為市場監管的一個重要手段。簡而言之,發達市場規定,不能把“普通人”作為私募對象,只有“風險承受能力較大、投資風險意識較強”的人才可進行投資。比如,在美國,合格的私募項目投資者被界定為,“年收入在20萬美元以上或家庭年收入在30萬美元以上,或凈資產在100萬美元,或本身控制著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此外,還規定,私募產品銷售不能“嚷著賣”,必須“一對一”地推薦與簽約。
就“普通人”不能成為私募對象一事,國內部分公眾可能不以為然。需要看到,人的基本權利固然一致,但在“經濟能力”等方面,客觀上存在著差異。在一定意義上,認定一定經濟實力以下的人,不宜成為某些高風險投資項目的簽約對象,可視為一種“投資者保護”措施。
吸取境外市場的經驗、教訓,中國內地事實上也設置有信托產品投資“門檻”,信托投資管理條例要求信托計劃最高發售200份、投資額最低5萬元,就是想達到讓普通公眾難以進入的目的。現在看來,條例的缺陷一是設置的“門檻”還太低,二是對信托計劃銷售行為缺乏明了的要求。
這是表面上的缺陷。事實上,就算有關法規規定得很詳細,于現有金融監管水平和社會誠信狀況之下,通過規范信托公司及其代理商行為,要求他們不向普通公眾伸出“私募之手”,委實難有效果。只有投資者進行自我保護,方屬可靠。
國內大中城市和相對發達地區有著總數比較龐大的存款總數,雖然其中相當比例屬于“防老錢”、“養命錢”,從計劃經濟中走過來,投資理財人群至今習慣認為金融風險有國家“兜底”,其實情況已不是這樣。因為已有輕易成功者示范,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正盯著國內大中城市和相對發達地區社會公眾的口袋,其中不少產品暗藏較大風險,有的干脆就是騙局。
“普通人”不宜問津信托計劃等私募項目。即便是“合格投資者”,也應該“帶著律師去簽約”,甄別風險后行事。
富人的理財工具
信托是一種新型的金融產品,由信托公司發行,指定的擔保公司負責擔保本金,委托發行的缺錢企業拿錢經營并償還本息。由于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信托產品的收益率比銀行利率要高。
信托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能否兌現,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一旦出現意外虧損,信托購買者只能從擔保公司手里獲得本金,甚至可能因為擔保公司破產而血本無歸。就在本月,金新信托在上海的8000萬元信托計劃就出現了意外到期毀約。
因此,信托從來就是富人的理財工具,因為富人對于風險有更強的承受能力。為了限制普通老百姓介入其中,我國專門出臺了有關法規。
《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信托投資公司集合管理、運用、處分信托資金時,接受委托人的資金信托合同不得超過200份(含200份),每份合同金額不得低于人民幣5萬元(含5萬元)。
信托公司一般按照認購金額,由多至少排列到第200份。一般情況下,15萬以下就難買到信托產品了。最近,房地產信托產品頻頻上市,籌資規模少則不到2億,多則16億元。
若發行16億元的房產信托,平均成200份,單份金額高達800萬元,即使是一般富人也難以承受。為了信托產品順利發行,一些代理商開始動起了腦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信托公司和代銷商正通過各種途徑,避開監管措施。于是,就出現了文初的那一幕。代理商把單份金額數十萬至幾百萬元的信托拆分成若干份,以銷售給更多的老百姓。至此,一份高至幾百萬元的風險金融產品,隱藏在高額收益的背后,被銷售給了許多缺乏風險承受能力的普通百姓。這些百姓投資者錯誤地認為,信托是一種比銀行利率更高的存款。
分拆信托,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巨大的。隨著信托產品的規模不斷擴大,一旦遇到風險,受到波及的群體就從高收入者延伸到了普通百姓群體。富人可能因此會買不起別墅開不起寶馬,而百姓可能因此斷了柴米油鹽。
背景資料
普通美國人不準買信托
信托產品不是屬于普通百姓的投資品,但無論一般投資者還是信托公司,卻很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
主持第五次信托業改革的前央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司司長夏斌曾想像這樣一種信托銷售方式:投資人帶著律師到場審查信托合同,在銀行客戶經理的安排下,簽合同,劃賬。
按照這樣的想像,投資者的收入至少處于社會的中上水平。而目前,信托購買者離這樣的理想群體還有較大的差距,會一窩蜂地排隊存錢、簽字,而較少考慮風險。
在信托業發展成熟的美國,對投資私募金融產品的投資者有著明確的限制。美國證監會有關文件定義個人身份的合格投資者:“投資者必須年收入在20萬美元或家庭年收入在30萬美元以上,或凈資產在100萬美元,或本身控制著500萬美元資產以上的企業。”
美國的私募基金還會根據需要,進一步調高投資門檻,比如要求投資者有更多的財產,要求投資額不能超過其財產的1/5,要求投資資金不能是生活必需資金等。
顯而易見,對私募產品投資者設定高門檻,正是為了將普通投資者排除在外,而只準擁有相當財產、具有辨識風險能力、且能承擔投資風險的投資者入局。
雖然,目前中國信托產品的投資者金額普遍在15萬元以上,但這些投資資金的性質究竟如何?是投資者的生活必需資金,還是借款?可惜并沒有相關的法規要求信托公司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