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東南部有一個叫“愛歸里”的小鎮上,住著一對年逾八旬的老夫婦,他們家的花園里四季鮮花盛開,美不勝收。每天清晨,老先生會將一只塑料筒放在花園門口,里面插滿了剛剪下來的鮮花,街坊鄰居甚至是過路人,如果你愛花,都可以從塑料筒里拿取,只要向老夫婦說聲“謝謝”就行了,不需付錢。有一回我走過他們家,被美麗的花兒迷住了,忍不住稱贊了幾句,老先生便將一大捧鮮花送到我手上,我想付錢,卻被他阻止:“你已經付出了贊美聲,現在就請享用鮮花的美麗吧。”后來我才知道,這對老夫婦是小鎮上最受關注的人物:每天都會有人為他們送上問候或贊美,向他們道謝;如果老夫婦有個頭疼腦熱,有人會主動開車送他們去醫院;周末也總有壯勞力來他們家的花園里義務鋤草、修理暖棚。在這中間,付出或得到的都顯得那樣心安理得。
記得有一年暑假,我臨時搬入一處學生公寓,進門那天正逢星期日,所有的超市商店都關門,買不到一點吃的東西。當我無意中走進廚房時,只見冰箱上醒目地貼著一張紙條:親愛的朋友,我是在您之前住過這套房子的人,搬家時還留下些東西,但愿對你有用,請你注意查看食品保質期。祝您假期快樂!于是我打開壁櫥,找到了面粉、通心粉、食用油、調料、真空包裝牛奶和一些餐具、餐紙巾,他們都分別用塑料袋包扎好,可見這位前房客是個十分認真的人。我用這些東西給自己做了一頓美味的晚餐,卻遺憾無法向這位雪中送炭的不知名的朋友道聲“謝謝”。此后,我又幾次去法國度假,每一回離開租借的住所時,我也會將那些還有用的東西整理好后留給下一位房客,比如衣架、餐具,比如清潔劑、衛生紙。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那年暑假里留給我的遺憾。
有一回去登阿爾卑斯山,半路上下起雨來,走在泥濘的山道上很是費勁。這時我看見身邊的山石縫中插著一根竹制手杖。很顯然是有人特意留給登山者的。果然不出所料,當我拔出手杖準備繼續上山時,一對下山來的夫婦很自然地將手中已經完成任務的手杖插入了石縫中,我望著他們的背影,心里好一陣感動。爬到山頂上,雨過天晴,我將身上的雨披脫下來,抖落水珠疊好,放在那個讓人休息的小木屋里。也許有一天某個登山者忘記了帶雨具,那么我的雨披就能為他遮風擋雨。我知道可能永遠不會認識那個將用我雨披的人,我只是希望現在的舉動,能讓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他人為我帶來的方便。
在歐洲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人們追求自我道德的提升已經遠遠超過對于金錢的計較,生活中利人又利己的實有主義原則也被廣泛接受,成為一種社會成員間約定俗成的共識。就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或“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一樣,如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那么也就自然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