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時候,寢室里一個神神叨叨的室友忽然迷上了心理學,她的拿手好戲是給我們催眠和解夢,并且往往準確得讓我們嘆為觀止。后來,我知道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巴納姆效應。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人都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認為這精確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擬出一段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準確至極。
就是下面這段話: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慮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其實這是一段傻到了極點的廢話,但多數人認為這些模棱兩可的話準確地描摹了自己的形象。看來,大多數人在審視自己的時候喜歡粉飾太平。大家都喜歡一個內心不安的、獨立的、沉默的自己,無論在生活中是個傻小子或者大混蛋。
承認這一點可能會叫人比較郁悶,你會發現自己那雖然不是至善至美卻也正氣浩然或者楚楚可憐的形象竟然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選擇。有人解釋說,像我們信賴那位室友一樣,很多人都會覺得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當人覺得失意的時候,會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受到心理暗示就比平時更強,而算命先生又都是善于察言觀色的人,這時隨口說點什么都能讓人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