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中國啤酒地區割據的生產方式,加之中國啤酒產品高度的同質化,使得中國啤酒市場呈現出相當顯著的地理區域特征,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對于本地區啤酒品牌具有高度的忠誠度和認知度。
來自深圳一家消費品行業調查機構的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在全國30個主要城市,啤酒的滲透卒達到了48.6%,即在30個城市居民中有3415萬啤酒的消費者。而在這30個城市中,市場滲透率最高的品牌無一例外的是當地品牌,并且優勢十分明顯。以北京市場為例,燕京啤酒和青島啤酒是市場滲透率最高的兩個品牌,但燕京啤酒的市場滲透率高達97.7%,而青島啤酒的市場滲透率僅為13.6%。而與燕京啤酒在北京一枝獨秀略有不同的是,在濟南市場上,出現了地方品牌大戰的局面,在市場滲透率最高的10個品牌中,有7個品牌是濟南當地品牌,其中趵突泉以92.6%的市場滲透率高居榜首。
地方品牌的強大優勢及在消贊者心中形成的強大親和力,使得啤酒行業在進行市場整合和并購時表現山明顯的多品牌化經營特征。近年來,青島、燕京和華潤三大啤酒集團均打著“資本運營”的大旗,通過破產收購、政策兼并、控股聯合等手段,將啤酒“地方軍”收編至自己麾下,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并購熱潮。
然而,通過各地區啤酒品牌的排名情況,我們發現雖然其中有的企業已被兼并,但是兼并前的品牌依然沿用至今。大啤酒集團多品牌經營的策略,不但沒有削弱地方品牌在區域市場上的地位,反而因為集團強大的資金、渠道優勢,使得其在地方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強。如2000年藍劍啤酒在成都市場的滲透率為62.5%,在2003年其市場滲透率提高到76.3%。
各地消費者對當地品牌的忠誠度,事實上無形中阻礙了行業內部集團化的進程,增加了品牌整合的難度。這些特點都要求企業在擴張兼并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整合能力、合理處理品牌、加強創新能力、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打造自身特色。另外,這種獨特的消費心理也預示著啤酒行業內部整合的道路還很長。

從中國啤酒市場的重點消費區域來看,目前主要集中于東部、北部、東北和華南地區,這些地區的啤酒消費量能夠占到總消費量的半數以上,而中西部地區的競爭則呈緩和態勢。這種差別的形成來源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氣候條件(溫度和濕度)、生活習慣、收入水平以及經濟活躍程度的地區差異等。
由于中國啤酒市場強烈的地域色彩,啤酒企業在整合過程中如何在各個地區之間進行戰略布局,將會對企業未來業務發展和利潤的提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由于中部地區和南部地區仍以地方品牌為主,在日益激烈的整合過程中,這兩個地區必將成為兵家要地。也就是說,哪家企業能夠成功地滲透到中部和南部地區、站穩腳跟最終做大做強,那么,這家企業就可以迅速提升其市場占有率,擴大品牌知名度。
針對不同地區的消費能力和自身在各個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青啤、華潤、燕京、哈啤和重慶啤酒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生產布局。
目前,只有青島啤酒一家是在山東生產的全國性品牌,啤酒企業在不同地區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地產地銷。原因就在于啤酒質量和口感方面的特點都不允許長距離長時間的運輸。盡管本文所述的公司并購及生產布局還是暫時的情況,但是這些數據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家企業對于自己目標市場的定位和企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