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泉(1846-1919),河北省滄縣張旗屯村(今屬南皮縣)人。
王中泉因家貧,十二歲即做雇工。清同治元年(1862),經人推薦到羅疃黃士海家中做長工.黃士海家里里外外的雜活、地里的耕種農活都由王中泉操作。王中泉性情溫順,孝敬黃士海如同孝敬親生父母般,農活、各種雜活干得極可黃士海的心意。
一日,武林界好友來探訪,黃士海見王中泉早已將房間、庭院打掃干凈,欣慰地將其喚到身旁說:你想練“扒式”嗎?王中泉急忙跪倒在黃的面前說:“您老如不嫌棄,我愿拜您老為師,伺候您老一輩子。”黃士海說:“我已觀察你很長時間,你為人厚道,勤奮,出身與我幼時一樣苦,咱爺倆有緣分,就收你做個徒弟吧”。從此,王中泉照常操作里里外外的各種活兒,每日清晨和晚飯后隨師習武。王中泉習武非常刻苦,他深知“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道理,經十年苦練,通拳法,精械術,尤以棍術見長。
王中泉為人剛直,疾惡如仇,對弱者全力相助,對蠻橫者從不屈服。光緒初,他到滄縣城郊購藥,遇一老者向他求救說:鄰村有一叫張耀祖者,綽號“胎里壞”,要搶其女兒成親。并說:張家有錢,買通官府,又豢養了一批打手,其人功夫了得,橫行霸道,無人敢惹。王道:“胎里壞”如此暴虐,我非會他不可。夜晚,王中泉躍入張宅,見室內吊燈高懸,張袒胸露腹,授打手以拳法。王怒不可遏,哼了一聲,被張聽到,大聲說:“何人敢來張宅偷藝?”話音剛落,王中泉已躍其面前,說:“如此花架子之功,豈值分文?”張大怒,要與王比藝。王說:“現已更深,不可驚動四鄰,各演其技如何?”張練棍,其徒助威。王見張之棍向他襲來,身一閃,右手一撈,將棍奪過,繼而練之,張目瞪口呆。張不服,要較技。張雙手持棍“力劈華山”朝王頭頂猛力砸來,王不躲不閃,迎上前一招“翻江倒海”將張之棍磕飛的同時,棍梢擊中張左肩,張哇呀倒地,勉強爬起,叩拜求饒。王中泉訓之以禮,教之以德,告之以規。從此,“神棍”王中泉名揚遐邇。
清光緒五年(1879),有一自稱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法號震明,來羅疃會武。所言其走遍南北未遇敵手,耳聞滄州武林豪杰甚眾,特來小試,并持十多斤齊眉鐵棍演練一趟,確實棍行風吼,功力非凡。時“大槍梟雄”曹井田、“鏢王”劉虎臣等聞訊到現場觀望,雖覺和尚狂妄,但念其為外地人,未與他較。第二日,和尚仍叫陣。于是,曹井田、劉虎臣、黃士海、張景星等人商定由王中泉下場與和尚較棍技。王中泉持七尺的臘桿長棍,與和尚接架相還十余合,不分勝負。王發現和尚棍沉力猛,不能與其硬磕硬碰,便發揮白臘桿棍輕則靈活的優勢,當和尚以“泰山壓頂”之勢襲來時,王一招“太公釣魚”順勢化解和尚鐵棍來式,未等和尚變招,王以閃電般速度擺腰抖臂一招“老翁砍柴”擊中和尚左肋,兩根肋骨折斷,跌座在地。王急忙向前將其扶起,拱手言失。和尚后悔道:不該口出狂言,滄州果然豪杰輩出,王施主“神棍”稱號,當之無愧,和尚佩服!王中泉請師傅給和尚療傷,精心照料,和尚康復后,相互切磋棍法,結為好友。
宣統元年(1909年),王年已花甲,在北京九門“掛棍”,屢戰不敗,威震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