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水果市場中有120多個攤位,城里人最怕到這個水果市場購買果品,這里有太多的欺騙。看上去好好的一箱蘋果,很可能箱底塞滿了爛蘋果。
有一個攤主,姓陳。他在自己售出的所有箱子和方便袋上都用圓珠筆寫上自己的聯系方式和市場投訴電話,告訴顧客可以隨時監督。
他的生意最好,幾乎所有的老客戶一進市場就沖著他的攤位而去。到最后,他成為了市場中的總代理,相鄰的幾個攤位都為他供貨,然后波及整個市場。
電視臺在播放這則新聞的時候說,這位陳姓攤主挽救了整個市場。這幾年市場中果品銷售量連年提高,其中的原因是經營者都從他的經歷中知道了只有誠信才會有出路。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上海。上海市楊浦區的思源中學實行的是無人監考制。學生考試時,老師從來不到教室來。據說起因是一位老師的工作太忙,那一學期天天為備課、批改作業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抽不出時間來監督學生們的考試。萬般無奈之下,她索性對學生們說:“老師不來監考了,我信任你們。”
這位姓穆的老師其實心里也沒底,她偷偷地觀察了幾次,沒有發現學生們有交頭接耳相互抄襲的情況。
學校由此開始大膽進行了考試創新,讓學生自愿報名參加無人監督的考試。學生們說:“如果進了無人監考的考場,自己再作弊的話,就會有一種犯罪感。”
誠信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一個人心靈上的陰暗面,它會讓人無處藏身。
這兩個故事,我們姑且稱它們為“誠信效應”。它像一種化學反應,可以產生許多誠信的副產品。
文/李宜倩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