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旭 劉 溜
如果當前行情是對此前的高薪熱的理性回調,則加薪進入減速期并非暫時之舉
在過去的幾年,如小陳一樣的中國的白領,已經習慣了加薪的日子,習慣了每月四五千元開銷的生活。近兩年來,他們薪酬上漲的腳步放緩了,甚至開始倒退。
其實,對小陳來講,降薪的表面影響并不大,“我原來也花這些錢”。
但是當她想到未來,想擁有自己的房子、車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已無力承擔。
與大學生遭遇的整體降薪相比,白領們遭遇的是薪水增幅的放緩,但在一些行業,也出現了降薪的趨勢。
加薪放緩是普遍現象
北京外企太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對1500家企業——其中80%是民企——的調查顯示,最近兩年各個行業的平均薪酬增長率一直在4~8%之間徘徊,低于中國經濟的增幅(2003年為9.1%).從總體上看,2001年度的薪酬增長率為8.5~9.1%之間,2002年度下降約有1個百分點,為7.4~8.0%左右,2003年度的增幅僅為7%左右。從現在的數據水平判斷,2004年度的薪資增長幅度停留在7.2%左右,難以有更多的提高。
太和顧問公司的黃海瑩顧問介紹說,“這些企業提供給太和的都是最為詳細、全面的薪酬數據,包括工資、獎金、福利、醫療、養老、交通、實物,還有一些連員工本人都未必清楚的一些費用,比如人事服務費、配小車等支出也都列入其中。”
另一家全球人力資源公司翰威特的報告顯示,在2003年,由于亞太地區的雇主們繼續嚴控開支,員工工資增長率仍然將處于較低水平。這家公司對185家在華企業的調查發現,2003年工資平均增長率為6.7%~7.3%, 而2002年是6.5%~8.7%。他們預測2004年增幅會稍有回升,但幅度不會太大。
美世咨詢對上海40家跨國公司的調查也發現,從2002年起,他們加薪幅度開始放緩,2001年平均工資增長率為8.59%,2002年是7.71%,預測到2004年僅為6.96%。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高新技術產業。
太和顧問表示,和幾年以前企業動輒為碩士、海歸人員開出豐厚回報相比,企業目前的薪酬給予從水平上來看是較之以前“小氣”了許多。
在分析其間的原因時,北京企太和表示,薪酬水平的緩增與整體的社會經濟背景有關。一方面:企業用人付薪日趨理性,對于員工更加強調對企業的貢獻價值和為企業帶來的利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薪酬的浮動部分加大,用以激勵員工更好的完成期初的目標,當然如果目標沒有完成,員工當期的薪酬收入就會有明顯的下降,甚至導致底薪的下降。
實際上,在更多的行業并不選擇普遍加薪的同時,老板們調整了花錢的方向。翰威特也發現,在預算缺乏增長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通過“可變薪酬”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獎勵關鍵性人才,將薪酬與績效結合。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副所長張車偉研究員認為,決定薪酬的根本因素,還是供求關系。從總體而言,無論是外表風光的IT,還是證券,人才的絕對值都還不夠,這是長遠的規劃范疇。現實生活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一些行業人才供求上的結構性矛盾。
“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價格還能不下來”?張車偉對本刊說。
降薪是理性回歸
降薪趨勢,實際是前幾年經濟過熱中甚至顯得盲目的高薪熱的理性回調。在那個時候企業主們已經發現,高薪讓企業也難堪重負。
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北京電子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恩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IT紅火時普通員工平均月薪7000元的成本,他們這樣的大公司倒還可以,很多小公司就難以承受。
本刊采訪的所有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有一個相同的看法:暫時的降薪,是理性的回歸。是人才與企業經過博弈之后的理性選擇。
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失業保險處處長張士凱認為,適度的降薪與失業是好事,對經濟發展和成熟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有利。他對本刊說:“如果用人單位在勞動力市場,見不到高學歷的待業人員,那才是怪事。”
在這種態勢下,白領們就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和位置。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丁小浩女士說,勞動力市場上工作崗位的分布是一個金字塔,由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和結構決定。除非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或者技術帶來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否則在塔尖的那些待遇高的崗位一定是有限的,規模也相對穩定,不可能因為高校畢業生、白領、海歸的大規模擴展而迅速增多。
她表示,在此情勢下,部分白領必然會去從事一些過去不樂意從事的較低層次的工作,也就是說白領就業的金字塔的重心肯定會有下移的趨勢,因此白領薪酬的下降是可以預見的、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