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到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12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7次院士大會,吸引了國人的關注。雖然這是一次兩年一度的例行大會,但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臨開幕式發表講話,各大媒體對會議給予的充分報道,說明了當今科學院院士在中國的崇高地位。
科研體制改革再次成為本屆院士大會的重要議題。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在此次中科院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的咨詢中,科研體制問題是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所設立的20個戰略研究專題中,也有一個是專門講科研體制問題的。
“現在中國科技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缺少核心技術,根本原因在什么地方?還是科技體制問題。”
李靜海指出,目前中國很多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時間嚴重不足。“一些雜事牽扯了他們的精力,比如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科研經費的申請方面。這些現象都因為不合理的體制而造成。”
中科院副秘書長、院士工作局局長沈保根從另一個方面分析了科研體制造成的弊端:“好幾個部門主管科技,它們在科研投入上互相不協調。一個項目可能得到重復的投資,結果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里頭,造成極大的不公平。這種現象也是體制造成的。”
李靜海和沈保根還指出,中國科研領域的評價體系明顯存在問題。“在中國,科研成果的鑒定驗收幾乎沒有不通過的,這是一種不應該有的怪現象。國外很少用這種成果鑒定的方式來衡量一個科學家的水平,他們主要還是用學術交流的方式。”李靜海說。
科研體制的改革是一個說了很多年的話題。此次院士大會給人一個有希望的跡象,是它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推到討論的前沿,科研體制亟待改革成為了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人下到普通科研人員的共識。
為此,本刊記者特地專訪了全世界極負盛名的科研機構德國馬普學會的主席格魯斯和科學家米歇爾(后者是馬普學會科學家中1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及目前中科院惟一的外籍女院士傅睿思。或許,從他們的談話中,可以悟出中國科研體制的某些癥結所在,及我們對科學本身的理解是否存在某種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