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靖
我媽撥個電話和我閑聊,說起大學時代的一個男同學,出差路經我家,還禮數(shù)周到地去看了她。我媽一直在嘖嘖贊嘆,你那些同學,不枉讀書的時候在我家吃了那么多頓飯。我這邊卻一個勁地追問我媽,他帶什么了?把你樂成這樣?我媽不疑有他,一五一十地和我背清單。我在心里飛快地把它們一一折現(xiàn),然后暗地里出一口大氣:這下才好,終于賺回來了。這個同學臨畢業(yè)時跟我借了二百塊錢,一直沒還,我也沒好意思去要,但是心里卻一直梗著,如今竟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欣喜。
這件事,很能體現(xiàn)我的本質。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對自己錢包里的鈔票,心水門清到匪夷所思的程度,往往能精確到個位數(shù)。這是一種很恐怖的稟賦,以至于每回出門消費之后的算總賬都成了一樁不折不扣的體力活:我必須把所有的費用算得分毫不差才能安心。
在這種狀況下,理所當然地會對某些莫名其妙的支出感到痛心疾首,如果這個莫名其妙還是由他人造成的,就此便會不由分說地對他人的人品道德產生深刻的懷疑和詆毀。
我有過一回頭腦發(fā)熱的時候。幾年前一位朋友家里突然遭遇變故,要用很多很多的錢。而手頭一時周轉不開,我就很是“豪爽”地捧出一筆錢給人家說:先拿去用吧。當然,這個話是很靈活的,并沒有明確說是借還是送。自己也曉得這一點,但是心里總還是存了一個僥幸。后來朋友的境況逐漸好轉,這個僥幸就更是如野草一般在心頭瘋長起來,愈演愈烈的時候,簡直就有惡向膽邊生的嫌疑。具體的表現(xiàn)是完全不計原則地和人密不透風地“要好”,但凡他請的飯局,無論山長水遠也要趕了去;但凡他買的小東西,可以不眨眼睛地據(jù)為己有;直到有一年生日,人家大手筆地送了我一支浪琴,這種變態(tài)式的“親密”才算告一段落,兩個人的關系才逐漸正常而稍稍有了些距離。
剛得了朋友新出的一本攝影集,就著紅酒看著風光旖旎,健脾開胃,這是現(xiàn)在的想法。當初他為了搞這本攝影集,幾乎彈盡糧絕,我那時候猶豫再三,終于沒有搞“贊助”。深以為英明,如若不然,現(xiàn)在看起這部集子來,大約心態(tài)會有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