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觸目驚心的審計署清單上,中央一些部委因預算管理問題突出,赫然在榜;長江堤防“蛀蟲”再現,救災款竟成“唐僧肉”;個人騙貸74億元,金融機構出現個人消費信貸新的金融風險。
我在欽佩李金華勇氣的同時,也為之擔憂,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青年報》報道的相關部委“冷淡”反應,我更加擔憂的是這場審計風暴會不了了之。
去年,審計署報告了擠占挪用財政資金等問題,人們非但沒有看到問題的處理結果,而且今年上億元的救災款和奧運專款又被挪用,手段比去年審計署提到的林業部門挪用和貪污資金更惡劣。
為什么“問題部門”敢于“邊糾邊犯”?一位地方上的老審計工作者告訴我,財政部門被審計出問題后,有的人首先想的不是整改,而是如何在資金上卡你;組織部門被審出問題后,有的人就會在干部考察提拔任用過程中設障礙;教育部門被審出問題后,有的人就在審計干部子女上學等問題上添堵,等等。這是地方審計部門難以依法獨立審計的重要原因。
也許筆者的擔憂是杞人憂天——據新華社的報道,就這次審計查出問題的全面整改情況,國務院將在今年底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專題報告。但愿這次的審計風暴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山東濟南 孫秀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