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淵
在世界杯、奧運會與職業聯賽的多重夾擊下,亞洲杯已日趨邊緣化,那些一流強國,韓國、日本、沙特也都不會派一流選手參賽。
第一次當亞洲杯東道主的中國隊,喊出“第一次奪冠”的豪言,讓人感覺縹緲而尷尬
在中國足球屢戰屢敗的編年史上,亞洲杯、亞運會之類的地區性賽事一直扮演著安慰賽般的既尷尬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每當中國隊在最為尖端的世界杯、奧運會預選賽的巔峰對決中鎩羽而歸,從而引發國內輿論大嘩時,總是由亞洲杯這樣的二流比賽適時地化解信任危機,既拯救了中國足協,又重燃起球迷們對中國足球的新戀情,直至又一輪輪回的幻滅。
這一幕,很像一部冗長又不時鬧些低級噱頭的國產肥皂劇,這部肥皂劇已經上演了20年,還將在本周末揭幕的本屆亞洲杯上繼續演下去。
悲喜20年
1984年初夏的一個滂沱之夜,曼谷,剛剛從墨西哥世界青年錦標賽載譽歸來的中國國奧隊頑強地以3∶3戰平勁敵韓國隊,卻被東道主泰國隊擊敗,從而以1分之差失去了進軍洛杉磯奧運會的資格,這先喜后悲的悲喜劇讓中國時隔近30年后的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之旅顯得不那么完滿。在一片沮喪聲中,秋天,新一屆國家隊卻一路打進了亞洲杯決賽,雖然最后功敗垂成,但一個從未得到過的亞軍獎杯卻慰藉了無數失落的靈魂。不過一年后的“5·19”之夜證明,對中國足球寄托太多的感情是一項極具風險的投資。
在某種意義上,2000年亞洲杯是中國足球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的3年里,中國足球連遭奧運會預賽、亞洲杯決賽和世界杯預賽三大戰役的慘敗,不得已請來了神奇教練米盧。但米盧統領的中國隊,熱身賽成績慘不忍睹,訓練方法和戰術打法廣受抨擊,甚至連這位浪跡天涯的塞爾維亞人的為人處世方式也受到了頗多質疑。此時,中國足球總是在熱望中絕望,卻在一片痛扁聲中雄起的奇異法則再次顯靈:在黎巴嫩,缺兵少將的米家軍一路殺進四強,而在與夙敵日本與韓國的酣戰中所表現的頑強斗志更令人動容。經此一戰,外界完全改變了對米家軍的成見,“米核心”的權威得到確立,是為次年十強賽的歷史性突破奉獻了一個漂亮的奠基禮。
時下的中國足球,又到了亟需一個轉機的關鍵時刻。都說2004年是中國足球的大年,現在看來更可能是一個災年。早春三月,磨礪4載、糜費上千萬人民幣的國奧隊在奧運會預選賽中,首戰不敵韓國隊,次戰主場對馬來西亞隊居然也拿不下來,僅僅兩場比賽即在事實上被淘汰出局。
結局是那樣的無聊,國奧隊是如此的扶將不起,但足協卻為此不惜作出了諸如推遲、肢解中超聯賽,甚至不許國家隊選調國奧適齡球員等舉世罕見的豪賭舉措。此時,人們已經不屑于拷問主教練沈祥福的能力和責任,問責風暴席卷足協,并直指“掌門人”閻世鐸。
誓言奪冠豪言還是“遺言”?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隊在本屆亞洲杯上的作為就關系到很多人的烏紗帽。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亞洲杯決賽階段的比賽,說來頗令人不齒,4年前,中國也曾參加上屆亞洲杯的申辦競爭,對手是黎巴嫩。不料,在沙特等西亞聯盟的作梗下,在日本、朝鮮等所謂東亞盟友的兩面三刀中,泱泱大國竟然不敵戰亂小國,令國人深受恥辱。
因此,盡管在世界杯、奧運會與職業聯賽的多重夾擊下,如今像亞洲杯這樣的純地區性賽事日趨邊緣化,那些一流強國,日本、沙特等早已只派青年隊或混合隊參賽。韓國、伊朗等則不全部招回其海外球星,比如本屆亞洲杯由于與雅典奧運會撞車,日本的中田英壽、稻本潤一,韓國的柳相鐵、宋宗國等效力海外的一流球星均不與會。可是,中國方面對這“第一次”仍然給予了極大的熱情,有關人士聲稱要舉辦一屆歷史上最好的亞洲杯,北京、濟南、成都和重慶四大賽區均不惜成本地追求軟硬件的最優化。
不過,誰都清楚,所謂最好最優,如果沒有中國隊在賽場上的成績襯托,一切都沒有意義。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陰影至今還壓在人們的心頭,在男子足球這塊被稱為分量最重的金牌項目上,中國隊意外地輸給泰國隊,導致東道主居然無緣冠亞軍決賽,球迷們極度激憤,幸虧有關方面早已準備了大量的警力,才沒有鬧出第二個“5·19”事件。
現在的宏觀大環境當然已經今非昔比,但在倡導科學的發展觀和流行問責制的今天,足協所承受的壓力一點也不比當年小。據悉,在奧運戰役失敗后,有關方面即向足協下達了亞洲杯奪冠的死命令。有消息稱,在這兩年中國足球要成績沒有,要問題卻丑聞一大籮筐的現實面前,體育總局領導層已經對閻世鐸失去了信心。奧運會預選賽期間,新任總局局長助理肖天幾度親臨賽場,內部盛傳此人就是接替閻世鐸的人選,一旦亞洲杯再打不好,老閻恐怕只得走人了。
耐人尋味的是,盡管足協志在必得,主教練阿里漢也一改謹慎低調的一貫作風,數次公開聲稱要拿冠軍。然而,就在外界熱炒“第一次主辦,第一個冠軍”時,閻世鐸、張吉龍這足協兩巨頭卻特地辟謠,稱足協任何負責人從來沒有說過誓奪亞洲杯冠軍之類的話。足協的口非心是引起了輿論的強烈不滿,連北京市足協秘書長張衡先生也公開發難:中國隊上一屆就打進了四強,這一次家門口作戰還不敢提拿冠軍,“那還活著干什么!”
鏗鏘之語令中國足協十分尷尬。有知情者分析,你以為閻頭他們不想拿冠軍呀,他們其實比任何人都想,甚至可以說已經患上了成功焦慮癥。但光想有什么用呢?中國隊有奪冠的絕對實力嗎?雖然從4月份起,中國隊已經保持了14戰不敗的記錄,但這樣的記錄一點都不驕人,因為沒有一次戰勝強隊的記錄。相反,7月10日對阿聯酋隊的最后一場熱身賽,中國隊狀態極差,居然先失兩球,最后靠著裁判很滑稽的補時6分鐘,并在第6分鐘所判罰的一個有爭議的點球才勉強扳平。這樣的實力,這樣的狀態,當然不能讓有關方面理直氣壯地喊奪冠。
憑什么奪冠?
至于外界傳說足協已經“搞定”了方方面面,屆時不惜祭出“盤外招”也要把中國隊弄上領獎臺,其實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東道主享有種種便利這是國際慣例,中方不可能不行使這種特權,事實上2001年中國隊能夠打進世界杯,“足球外交”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使得中國隊居然沒有遭遇亞洲最強的韓國、日本、伊朗和沙特中的任何一個隊。本屆亞洲杯尚未開打,中國隊在分組、賽程等方面已經享受了這種優勢,根據賽程,在正常情況下,中國隊只有進入四強后才可能遭遇最為忌憚的韓國或日本。
問題恰恰出在四強戰時,一方面,打進四強只是中國隊的最低綱領,估計此前列強也不會過分為難東道主??墒橇硪环矫?,一旦進了四強,冠軍在望時,誰還會對誰客氣呢?畢竟,每位主教練都需要對自己的雇主負責,都需要為自己的職業前程著想。
中國隊的現狀有點尷尬:尚沒有取勝韓國、日本等強隊的記錄,又還沒有鍛造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無情鎮壓弱隊抵抗的錚錚鐵骨,同時也沒有顯露出任何擅踢主場的特質。因此,盡管誰都承認在荷蘭人阿里漢的調教下,中國隊處在上升通道中,也承認本屆亞洲杯是中國隊奪取第一個亞洲冠軍的最好機會,但上升途中不意味著已屆頂端,機會雖好還需要好好把握。
剛剛結束的歐洲杯告訴我們,沒什么能夠鐵定的事兒,也沒什么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站在歷史的前沿,中國隊到底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