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鋼明
在所有制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國企改革等經濟研究領域,他多次突破理論禁區,為中國經濟改革大膽諫言
董輔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主義再生產理論、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發展經濟學等,其中,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在中國產生重要影響。
他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
一,對傳統經濟體制及經濟理論的批判。70年代末,董輔對傳統經濟體制及經濟理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對傳統國家所有制的批判。1979年1月發表的論文《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所有制實現形式問題》中,董輔指出傳統國家所有制形式的四大弊端:(1)國家政權的行政組織取代經濟組織,企業成為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附屬物,難以實行獨立自主經營;(2)國家行政組織直接指揮企業的經營活動,以政代企,容易產生官僚主義;(3)企業領導人由政府任命,只對上級機構負責,往往不關心行政指令的經濟合理性;(4)企業勞動者未能與生產資料緊密結合,勞動者不能從經濟利益上關心本企業的經營狀況。
董輔還指出農村集體經濟采取“政社合一”的所有制形式,使集體經濟從屬于國家的行政組織,具有變相的國家所有制形式的特點。他對傳統國家所有制形式的批判及改革的一些建議,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提出的,當時,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是理論禁區。他的理論觀點,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關于所有制改革。董輔認為所有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最深層次的內容,不改革所有制,經濟體制各方面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國家所有制形式本身是排斥商品生產的,國家所有制使國有企業不能成為獨立經營的商品生產者,不能自負盈虧,患有預算軟約束的先天痼疾。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只注意經濟管理方法的改變,而不進行所有制形式的改變是舍本逐末。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在于改革全民所有制的國家所有制形式。
董輔在《再論我國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問題》(1985)等論文中指出,有些人主張擴大企業自主權,只改變企業的經營方式不改變全民所有制,贊成農村家庭聯產承包改革,只改變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經營方式不改變農村集體所有制,這種認識的錯誤在于,以為變革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會改變社會主義經濟性質,不愿意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觸及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問題,對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已經出現的農村集體所有制形式的改革視而不見,這種認識對改革的深入進行是不利的。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變革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是不必諱言的。
董輔注重所有制改革的理論主張及其在改革初期首先提出的“公有制有多種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等理論概念及觀點,在十多年以后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得到確認。
三,關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改革一開始,董輔就主張廢除指令性計劃,指出指令性計劃體制存在嚴重缺陷,沒有實現也不可能實現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所標榜的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平衡發展的功能。
董輔主張徹底否定指令性計劃,意味著從根本上摒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他一直堅持反對保留指令性計劃,不同意當時占有主導地位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等提法,也反對把雙重體制的并存作為改革的目標,明確指出資源配置只能由一個機制即市場機制來全面調節,在市場經濟中起作用的指導性計劃已不是傳統意義的計劃,而是以市場為基礎,以市場為中介,對市場的一些不足及失效起補充和糾正作用。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董輔進一步指出,市場經濟不是只存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種權宜之計,生產力越發展,各方面經濟聯系越復雜,優化資源配置越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
四,關于國有企業改革。董輔自提出國家所有制形式必須改革起,就提出國有企業必須改革,改革的關鍵是國有企業的所有制形式。他認為,市場取向改革的推進客觀上要求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董輔發表《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1987)等論文,認為采取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做法不觸及國家所有制,不足以使國有企業成為完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不能解決企業自負盈虧問題,所以承包制不能成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目標。這種看法后來被改革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董輔在論文《從企業功能著眼,分類改革國有企業》(1995)中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保有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是為了發揮其主導作用,不應著眼于數量。在保持和發展國有企業的上述功能的前提下,許多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改變為民營企業、合營企業和股份企業等。這一理論及政策主張,是他改革初期提出的所有制改革理論的邏輯延伸,其推進國有企業按市場經濟方向改革的積極作用,為中共十五大以后國有經濟實施戰略性調整的實際進展所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