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守臣
哈爾濱慈善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贈法》明確規定:只有公益性社會團體(即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的基金會、慈善會組織等社會團體)、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即依法成立的,從事公益事業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公共體育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等)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接受捐贈。依據此法其他任何單位無接受捐贈資格。但眼下許多無接受捐贈資格的組織、單位、部門,甚至新聞媒體的某個欄目也紛紛發起募捐,形成多頭接受捐贈。他們這樣做大都是為了救助社會弱勢人群,支持、發展公益福利事業,其表現出的愛心、激情可以理解,但由此卻衍生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①捐贈過濫過頻,造成愛心疲憊。多頭、無序接受捐贈往往導致捐贈活動過濫過頻,不分時機,不講條件,不考慮承受能力,紛紛搶灘登陸,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有的是行業捐、單位捐、家庭捐,有的是家長上班捐,孩子上學捐,幼兒園的兒童也要捐;某一時令,某一月份,更成了捐贈旺季,名目繁多、數額不菲的捐贈使一些家庭難以應付,群眾起初的愛心開始變得疲憊、麻木。
②出現攤派或變相攤派,違反了捐贈自愿原則。捐贈自愿,禁止攤派或變相攤派是《捐贈法》明令強調的原則。多頭接受捐贈,有的具有一定職能或掌管一定實權的組織、單位、部門為了趕進度,出成績,難免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行政手段硬性攤派或變相攤派捐贈任務,捐贈自愿成了一紙空文,鬧得群眾牢騷滿腹,議論紛紛,影響了黨和政府形象,拉大了公仆與主人的距離。
③疏漏必要協議約定,產生無端矛盾、糾紛。多頭接受捐贈,不少是由于對救助對象的同情、熱情、激情而組織捐贈,奉獻愛心。因為不是專門接受捐贈單位,缺乏嚴密的規章制度,不能實施規范操作,極易疏漏必要的程序、手續及約定。如事先沒有捐贈人、受贈人、受助人不再需要救助(即完成救助或受助人死亡等),那么捐贈財產余額怎么處置便成了兩難選擇,為此而引發組織捐贈者與受助人家屬的矛盾、糾紛。其中對簿公堂的事例也不鮮見。
④分散、浪費社會資源,難以形成救助合力。一地一時的社會資源、可捐贈財產基本是一個常數,而多頭多次組織捐贈勢必增加分母,減少分值,難以形成社會合力,不能實現規模、整體優勢,以致痛失對危難對象救助良機。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做了許多前期宣傳動員工作,結果接收的捐贈寥寥無幾,很難對預定對象實施有效救助。如果計算工作成本更是入不抵出,造成了事實上的社會資源、人力財力浪費。
⑤不能兌現有關政策,影響捐贈人的積極性?!毒栀浄ā芬幎ㄆ髽I、自然人和個體商戶進行社會捐贈,可享受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只有《捐贈法》規定的具有接受捐贈資格的單位才能向捐贈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手續(如省級以上財政部門統一監制的專用票據等),捐贈人憑這種手續才能享受有關的優惠政策;不具備接受捐贈資格的單位不能向捐贈人提供這種手續,無法兌現法定的優惠政策,捐贈人的法定權益落空,會極大影響他們為社會公益事業做貢獻的積極性。
⑥導致多頭救助,容易形成苦樂不均。多頭接受捐贈很可能造成多頭救助。缺乏統一組織,統一計劃的多頭救助,往往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免不出現救助重復、救助畸輕畸重、救助空白,非急危對象受到過分救助,真正急危對象得不到救助或得不到應有救助。救助中苦樂不均,厚此薄彼,同樣是一種社會不公,與我們的公益捐贈主旨明顯相悖,由此生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⑦不利于監督管理,個別捐贈變味走形?!毒栀浄ā芬幎?,不得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活動。多頭接收捐贈,容易造成政出多門,工作無序,很難實施有效監督管理,給個別人利用捐贈進行商業炒作,追逐廣告效應,直接或變相營利活動造成可乘之機,使高尚、純潔、神圣的捐贈活動變味走形。由于監管不利,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占用、挪用、貪污、流失捐贈財物等違法違紀問題。從一些地方的教訓看,這樣的問題已不是個案,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多頭接收捐贈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募集一些社會財物,開展一些救助活動,解決一些幫扶對象的實際問題。但因為是違規操作,長此以往其衍生的問題、弊端就會逐漸堵塞捐贈渠道,使社會捐贈的路子越走越窄,掣肘社會公益事業健康、順利、可持續發展。從目前的情況看,扭轉多頭接收捐贈局面可能是一道棘手難題,我們是否應從以下方面著手求解:
①進一步貫徹落實《捐贈法》。雖然這部法已經實施6個年頭了,但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廣大群眾中普及得還不夠,有相當一部分公職人員(包括個別領導干部)對此法知之甚少,對其主旨要義、法律條文漠然不解,很難自覺用此法規范、指導工作。所以要結合普法教育進一步貫徹落實《捐贈法》,讓廣大群眾都了解熟悉此法,讓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能全面掌握,自覺運用此法,讓社會捐贈在法律的范疇內提速前行。
②是政府要進行綜合調控。社會捐贈,救助特困是一件好事,要把好事辦好,政府必須履行職責,進行綜合調控。對社會捐贈活動,特別是關乎全局的大型活動,一定要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加強組織領導,認真把好法律、法規、政策關,避免違規問題發生,使每一次捐贈活動都能規范有序達到最佳期值,取得最大社會效益。
③是要履行捐贈審批手續。接收捐贈,資助弱者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公益活動,同時又是涉及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的嚴肅社會工作。為防止違法違規操作,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履行相應的審批程序,從管理上遏制多頭接受捐贈的發生,給正常的捐贈搭建一個成長、拓展的平臺。
④是嚴肅查處多頭捐贈活動中的違法違規問題。多頭捐贈中的違法違規問題欺騙愛心,褻瀆民意,貽誤危困對象救助,捐害正常社會捐贈資信,妨礙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不應漠視、失察。有關部門要嚴肅查處,消除負面影響,凈化捐贈環境,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繁榮進步。
⑤要注意因勢利導。許多不具備接受捐贈資格單位扶危濟困,急人所難的積極性十分高漲,應尊重保護和注意因勢利導,政府部門要積極幫助他們與公益社會團體、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溝通協調,尋求合作,實現聯動,把社會捐贈活動納入法制軌道,讓他們的愛心、熱情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