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福
煙臺恤養院創辦于1933年,座落在煙臺市南山路南首開花石山麓下,是個集幼兒園、學校、工廠、企業、農場等融為一體的大型民辦慈善團體,專門收養社會上無依無靠的孤、嬰、殘、老。所需經費由社會募捐轉為經濟獨立自給自足,歷時20余年。據我了解,類似這樣模式的慈善機構,迄今為止絕無僅有。
我小時候家里很窮,8歲時母親病逝,父親是個半身不遂的殘疾人,生活十分艱難。就在這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時候,幸虧被一位好心人林承恕先生,把我和弟弟還有父親送進煙臺恤養院。父親住在殘老部,我和弟弟和這里幾百名孤兒(后增至千余人)一樣,過著無憂無慮的集體生活。從衣、食、住、讀書到安排工作,全部由院方負擔和安排。我在這里讀完高小時已經16歲,正值院方興辦工業,我被派到院辦工廠學徒,一年后又被調到產品第二分銷處學做生意,一直工作到23歲參加革命為止。就這樣我在恤養院一共度過了14個春秋,與其他孤兒一樣,先是成了一名幸福的學子,后又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職工。這都是恤養院對我們培養的結果。應該說沒有恤養院,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此恩此情,終身難忘。特別是受恤養院環境的熏陶,培育了我一顆關心大眾、熱愛慈善事業的愛心,促使我跟著黨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道路,數十年來,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離休。實現了我愛人民為人民的最大心愿,我感到很踏實。同時,不論走到那里,每當我看到貧苦的兒童和孤殘老人,心中便會隱隱作痛,便會想起煙臺恤養院,
煙臺恤養院的機構是由總務部、家務部、教務部、工農部四大部分組成。在院長的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總務部是統管全院行政的部門,主要任務是籌措衣、食、住、醫療方面的工作及管理殘老院的工作。家務部是由女員工組成,負責嬰兒、幼兒及女孤兒的生活和教育。還管全院所有孤兒的衣被縫做和替換。教務部主要負責孤兒們的學習教育,設完小、初中班。除上課外,還負責管理孤兒們的健康、食宿等工作。工農部負責管理工廠、企業、農場的經營,是全院經費來源的主要部門。
院長褚文郁先生,是一位被譽為慈善家、教育家、企業家的愛國民主人士。他早年就讀于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畢業后到煙臺從事律師工作,并自辦《愛國報》。因揭露時弊多次被迫停刊。后來,他應煙臺紅十字會聘請擔任恤養院院長。從此,他食宿在院與孤兒們朝夕相處長達20余年。為了使正在讀書的孤兒長大后自食其力,多次不畏艱難遠赴大城市募捐,辦起工廠、企業、農場等等。與此同時,他還巧妙地應對不同時期的各種復雜局面,使恤養院保存下來并得到發展。他曾冒著風險聘請中共煙臺地下黨負責人、學潮領袖李炳令老師來院任教。李一面向孤兒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面領導煙臺地下黨開展革命工作。應他的要求,將在院長大的17歲孤兒崔養收帶走參加抗日戰爭(崔后來在雷神廟戰役中犧牲)。
煙臺第一次解放時,褚文郁先生動員11名優秀大齡孤兒參加八路軍。依依不舍地為他們送了一程又一程,一遍遍地囑咐他們,到了部隊要服從領導,為革命為人民多立戰功。全國解放后,他又動員孤兒積極參政和參加經濟建設,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1955年他被當選為煙臺市政協委員,1956年當選為煙臺市政協副主席。此時他雖以年老,但仍積極參政議政,為煙臺市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1957年2月19日,因腦溢血與世長辭,享年64歲。全院上下悲痛下已。市委、市政府舉會悼之,將其厚葬于煙臺殯儀館東南山麓,市政協為之樹碑以志。每逢他的忌日和清明節,便有孤兒們自動地來到他的墓前致哀。
褚院長在主持恤養院全面工作期間,除把孤兒們的衣食和身體健康時刻掛在心上外,特別注意孤兒們的教育。他認為要把孤兒培養成一個有用之人,素質教育很重要。不僅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還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為此不惜重金聘用德才兼備的教師來院任教。其中有留學生、本科生和具有英語、日語、音、體、美專業水平的教師8人,引起煙臺教育界強烈反響。這樣高水平的教師教孤兒小學或初中,真是不可思議。這些教師不但文化水平高,道德品質更高。他們同情孤兒們的身世,自動離開自己的小家庭,常年住在院里與孤兒們同甘共苦。每天從早忙到晚,除了教導孤兒們學習,還像家長一樣任勞任怨關心每個孤兒的日常生活,誰的身體狀況怎么樣?品質怎樣?學習怎樣?都了如指掌。在他們的關愛下,孤兒們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們就是這樣又當老師又當父母,一年又一年,黑發變白發,為孤兒的未來盡心盡力。這種不是親情勝親情的博愛,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院歌是重要組成部分,即誠、恒、愛、敬。其大意是“誠以自修,謹言慎動,閃邪心存,據實以證。恒以應事,持堅守靜,作遠大觀,存耐久性。愛心待人,博施濟眾,宏吾道慈,完吾性命。敬以自持,貶驕抑橫,事不可忽,欲不可縱。”孤兒們每次唱這首歌時,心中便會涌起波瀾,受到一次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這首歌幾十年來始終伴隨我,提醒我要規范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人。此外,院長還趁每周一次上大課的機會,進行專題思想道德教育。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吾身”、“一失足成千古恨”、“寸絲前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日食三餐,當思農民之苦”,“身穿一縷,每思織女之勞”以及如何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以誠待人,惟理服人,和怎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等等。他的講話通俗易懂又結合實際,大家很愛聽并遵照實行。記得他當時還講過這樣幾句話,既形象又深刻。他說:“你們是小叫花子,我是大叫花子,只要大家有志氣,手拉手心連心,就有飯吃,就有衣穿,將來就有出頭之日。”他這樣話深深地感染著我們,為窮人爭氣,為窮人做好事,成了我們一生中的重要理念。
學禮貌也是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內容。院長和老師經常向大家講解。如在路上遇見客人和師長,要站在一邊讓人家先走,并親切的問一聲“你好”;如遇見行動不便的老人和病人要主動上前攙扶,并問問人家有什么事需要幫助;如自己做錯了事說了錯話,要改過,并向人家說一聲“對不起,請你原諒。”;如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向你道歉時,要說“沒關系”;有事進別人屋子,要先敲門得到允許后再進去,并要輕輕開門,輕輕關門,以免影響人家做事或休息;如有事請人家幫助時,不要“哎”、“喂”,要稱呼人家先生或朋友;對長輩要稱呼“叔叔、阿姨、大伯、大媽、爺爺、奶奶”;對平輩要稱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所以恤養院的孤兒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如恤道哥,養道弟、芝華姐、芝潔妹等(按姓名、年齡、進院先后排列),現在雖都上了年紀,但彼此通信仍沿用此稱呼,感到特別親切。
打架罵人在恤養院是絕對禁止的。如果有人偶爾犯了,不管你有理沒理都要承認錯誤,還要扣你的品德成績分。因此這種壞習慣一般不會發生。尤其是那些從幾歲入院的小齡孤兒更是如此。說來你可能不相信,一些剛剛進院的孤兒,常常情不自禁地罵人或說一些臟話,早些進院的孤兒不是聽不懂就是聽了別扭。所以在注重道德風尚的恤養院,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氣氛蔚然成風。
另外,各班的故事會也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老師講學生也講,講現代的也講古代的。如講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屈原、蘇武、花木蘭、林則徐等,還有二十四孝中的九齡溫席、臥冰求魚、鞭打蘆花、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些進步的老師還經常向大家講五卅慘案、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日寇侵華殘殺我同胞的種種暴行,進一步激發了孤兒們的愛國熱情,可以說恤養院培養的孤兒既有良好扎實的文化素質,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孤兒們讀書長大后出路何在?這是院方深為關懷的一件大事。按照院方規定,年齡在12歲以下的男女孤兒為收養對象,管吃、管穿、管住、管讀書,一直培養到18歲出院。因為這個年齡已具備生活能力。可是,當時正值日寇占領煙臺時期,社會復雜黑暗。如果讓已到年齡的孤兒出院,他們一無職業二無錢,而且大多數無家可歸,萬一誤入歧途或落在日偽手里怎么辦?豈不成了民族罪人?再者,辦慈幼事業光靠社會募捐決不是長遠之計,這只能使被助者免于一時凍餓,應積極教養并使其具有謀生的本事才是真義。為此,褚院長寢食不安,晝思夜想終于想出了辦法,這就是集資辦工廠,讓他們學技術,有了技術就有了謀生的本領,就能避開邪道走正道。他把這個想法在院務會上一講,大家一致同意。接著他把這個想法與社會上熱心慈善事業的人也講了,人人聽了都贊成,紛紛捐款相助。
他先后赴上海、廣州、天津、北平等大城市募捐,經過艱苦努力,一共集資3萬元。本著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的思路辦起了針織廠、木工廠、縫紉廠、鞋廠、印刷廠,后又辦起了較大的棉織廠、鐵廠等20多個廠子,請全市有名的師傅進院教徒。為了經營好這些工廠,又聘請了有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任農工部主任和職員。并在煙臺市繁華地段先后成立了3個分銷處,專門銷售本院各廠的產品。會計和售貨員都是大齡孤兒。他們在專職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由于執行了“言無二價,薄利多銷”的方針,再加上服務態度好,迎來了許多回頭客和新客,生意越做越好。市民們都知道恤養院的產品美觀耐用而且價錢公道,寧愿多跑路也要來買。甚至行動不便的人也要托人或讓自己的孩子來買,不論誰來買都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這在當時的煙臺來說是出了名的。就連其他一些其他商店的老板也由妒忌轉為佩服。他們萬萬想不到一個孤兒院能有這么大的力量和信譽。
隨著資金的不斷積累,院方又接兌了私人開設的“煙臺義通銀號”,為此后成立“孤兒銀行”打基礎。社會上一些有識之士聽說后,率先把錢存到這里,一是認為存到這里放心,二是支援慈善事業。在他們的帶動下,存錢的客戶越來越多,恤養院的周轉資金也越來越雄厚。生意越做越大。與此同時,恤養院的農場、牧場、果園等也得到了發展,源源不斷地向全院供應糧食、蔬菜、牛奶、瓜果等。至此,全院的經費開支完全走上了經濟獨立、自給自足的道路。不但孤兒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新收養的孤嬰殘老也越來越多。院長笑了,孤兒們也笑了,社會上的慈善家也笑了,大家都說這條路走對了。
1954年煙臺各行業歸口時,恤養院被改成煙臺市福利院。從此結束了恤養院長達20余年的歷史。據煙臺文史資料記載:1954年恤養院向煙臺市政府共移交資產146億5千余萬元,土地1943畝,房產2457間,一些較大的工廠也都成為煙臺的“種子工業”和“骨干工廠”。為煙臺市的發展貢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恤養院之所以能夠在發展中自給自足,并向社會做出如此大的貢獻,院長褚文郁先生最關鍵,功不可沒。他不但有一種為慈善事業努力拼搏的精神,而且還有一顆不同尋常的愛心。他帶領大家為恤養院的生存和發展奮斗了20余年,他常說辦這么大的事業,光靠一個人不行,還得靠大家的力量,只有大家都動起來,恤養院才能得到發展,被救濟的人才越來越多。
說到褚院長的愛心,還有兩個動人的故事:
褚院長的家距恤養院只有幾步路,他卻很少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而是一心撲在那些苦命的嬰兒身上。他常常和家務長張裴鈞女士商量護理辦法,確保嬰兒健康成長。為此他一面派人到北平香山慈幼院學習經驗,一面不惜財力、物力為嬰兒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把最好的房子騰出來辦托兒所,聘請身體健康的婦女當奶母,還用高價買來兩頭進口的荷蘭奶牛雇專人飼養,每天供應嬰兒喝奶。托兒所一共喂養了多少嬰兒?那些嬰兒胖了還是瘦了?身體健康狀況怎樣?他都要親自問一問,看一看。高興起來還把嬰兒抱起來親一親,太難為他了。一般家庭培育一個孩子還要付出很多心血和代價,何況照料集體生活在一起的嬰兒,如果沒有一顆博愛之心和一套科學的喂養和護理辦法,是養不活這些可憐的小生命的。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全家團圓的節日,可是,每逢過春節,褚院長都在院和孤兒一起過。他說孤兒也是人,他們過年過節也會想家想親人,我和他們一起過就會減少他們的思念之苦。為了使孤兒們快快樂樂過個年,他做了一件大事——讓全院所有孤兒都能吃上一頓餃子。他與總務長、家務長、教務長、炊事班一商量,辦法就出來了。就是早準備工具早下手包,然后再冷凍起來。由大齡孤兒分成若干組,在炊事班的指導下,剁肉的剁肉,剁菜的剁菜。拌餡、和面由炊事班負責。搟片兒和包餃子由家務部全體女員工、大齡女孤兒及教師們負責。包好后由管運輸的送到冷藏室和全部打開窗戶的教室冷凍起來。大年初一由炊事班負責煮,然后再按次序分批食用,樂得孤兒們喜笑顏開。早在過年前,他們就理了發洗了澡,如今又穿上新衣服吃餃子,能不樂嗎?
為了使孤兒們過年有零食吃,院里還買來許多好吃的東西發給大家。如每人一斤江米條、一斤桃酥,還有炒花生、蘋果、山楂和糖塊。更讓孤兒們高興的是,在觀看文藝節目之前,張家務長用自己的錢買來高級糖塊、葡萄干、糖炒栗子、花生仁、五香瓜子,動員女孤兒一袋一袋地裝好,做為新年禮物贈給孩子們一人一袋,孤兒們,尤其是那些被她帶大的孤兒,都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謝謝家務長,家務長過年好!”“不謝不謝,大家過年都好!”家務長閃爍著淚花邊笑邊說。這些從小就失去父愛母愛的可憐的孩子們,如今能生活在這樣幸福的環境里怎能不激動呢?怎能不鞭策自己奮發向上呢?
還有一件使我終生難忘的事,就是恤養院不但關心孤兒們的生活和工作,還關心被收養的殘疾人和老人。從吃住、看病到處理老人的后事全都包攬下來。真是大慈大悲,功德無量。我父親在舊社會是靠出苦力的碼頭工廠,母親早逝后,他又得了半身不遂,生活十分艱難。在我和弟弟被恤養院收養后,他幾乎到了乞討的地步。褚院長知道這件事后,派人把他安置在殘老所,和其他老人一樣管吃、管住、管看病。我下課后也常常去看看他,享受一下天倫之樂。父親進院這件事,后來我才知道,是我的班主任陶老師告訴院長的。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和溫暖。父親在這里無憂無慮的安度了3年,65歲那年去世。喪事由院方幫助,最后把我父親埋葬于西山義地。如果沒有恤養院,我父親的晚年生活和后事,將是個什么樣子,我連想都不敢想。應該感謝褚院長,感謝恤養院。
對于這些往事的回憶,使我仿佛又回到了恤養院:那里的一切還是老樣子,我一口氣跑上教學大樓,又一口氣跑上宿舍大樓,還興致勃勃地坐在餐廳里,品嘗著當年端午節為我們孤兒特制的大粽子,還有一年一次的美味可口的過年餃子;我好像又聽見了從工廠里傳來的隆隆的機器聲,看見了我曾工作過的第二分銷處;還有院長和老師們的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如今他們都走了……
再見了,敬愛的院長和老師們,再見了,親愛的恤養院,我會永遠懷念你,永遠歌頌你,并把你的辦院經驗寫出出來供世人參考借鑒,愿天下所有的苦命兒童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