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愛
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簡稱華洋義賑會)是一個由中外人士組成的、以賑濟自然災害為宗旨的國際性慈善組織。其前身為1920年為賑濟華北旱災而成立的北京國際統一救災總會,1921年11月,上海、山東、天津等地的華洋義賑會聯合組織成立。1941年底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后,其活動被迫中止,1945年9月在重慶組建臨時執委會,1949年7月宣告解散。與一般慈善組織不同,該會將“建設救災”、“防災救災”作為賑濟的主要指導思想并付諸于實踐。
樹立積極賑災的思想,構筑賑災支持網絡
中國自古天災頻繁,每有災害發生,民間雖參與賑災活動,但多是消極的施舍,往往臨時募集賑款或賑品,施放完畢即宣告結束,沒有什么賑災、防災計劃。華洋義賑會認為多數災民都是“具有健全人格的生產者”,單純地施舍只能暫時維持災民的生命,甚至可能養成其依賴心理,賑災應從恢復其生產能力入手,“注重積極的建設,所謂建設救災主義是也”。其內部機構設置也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如總會作為辦賑總機關,其下設有工程水利、農利、森林、移植等分委員會??紤]到自身經濟實力,該會確定賑濟范圍“以天災為限,不及其他。蓋天災方面如匪患、兵燹或其他原于政治之事變,自有政府或紅十字會負責”。
該會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下了調子:賑災救難,是一種人道主義行為,絕不能帶有政治色彩,與政府只有賑災方面的聯絡,如賑糧運輸、工賑項目規劃、社會募捐以及賑災區域劃分等盡量同政府“協商辦理,以資遵循而免抵觸”,或者提出賑災建議供其選擇。1924年,全國十余省發生水災,該會認為“非得政府特款,不易濟事”,但北洋政府卻無款可撥。該會乃奔走于外交團與中國政府間,協商開征海關關稅附加賑捐,次年獲得成功。當時中國軍閥割據,為避免政權更迭給賑災活動造成不利影響,該會“時時保持其超然于政治之地位”。賑災的非政治化原則,不但使該會能在全國各地從事于查災、放賑活動,而且也贏得了不同政權的支持。北洋政府無論,即使政治統一的南京政府也明確表示,該會應于賑務“當仁不讓,努力進行”,1931年江淮水災時,曾將小麥5萬噸交其辦理農賑;抗戰初期,該會仍在淪陷區從事賑災活動,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1946年,該會又欲進入山東等解放區開展賑災活動,也曾經得到解放區政府的許可。
該會在組織上以及賑災活動中堅持開放主義,不管是政府官員、駐華外交官,還是社會、宗教人士,只要熱心賑務或具有一定的技術,就盡可能吸收其參加。該會雖與各地的教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但其賑災活動基本上貫穿了非宗教化的原則,不以信教與否劃分救濟對象,不以賑災為傳教手段,這樣既可以整合西方各教派在中國鄉村已有的救濟網絡,也避免了社會各界的反感。同時該會還與有關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保持聯系。如與齊魯大學、金陵大學合作培育糧食作物、改良美國“脫字”棉種等。賑災時則招集當地民間團體以及鄉村領袖,統計受災面積、災民數目、商討賑濟方法等、然后匯交負責機關,按災情輕重緩急,統籌施賑。該會賑款主要來源于募捐,但又不是依賴社會名流,而是開展聲勢浩大的募款運動來籌集。如舉行水旱災紀念日、全國集募賑款大會等,以“聲動中外人士觀聽”,編制各種建設救災刊物,“說明建設與救災之關系及其對于國計民生之利益,”商請各大報紙、雜志登載災情;派員攜帶幻燈向學生講演災情,向國外通報災情,以“期博同情贊助”。該會的宣傳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得到了國內各界的同情與捐助,而且也引起了國外的積極回應。如1927年至1929年間,華北地區旱災嚴重,該會通過報紙、電報等將災情向海內外披露,結果引起了海外的“熱烈同情”,紐約還專門成立了華災協濟會,并派人專程來華調查,其他如巴黎紅十字會聯合會、日內瓦國紅十字會、美國紅十字會、日本赤十字會等均表示贊助。
推行工賑,防災減災
華洋義賑會認為急賑屬治標之舉,既不經濟,又無助于防災,只有災害突發才辦理急賑,如開辦粥廠、施放錢糧,救濟老弱病殘婦孺等無力自救之人,至于青年勞動力應接受以工代賑。該會施賑規定,除了婦孺殘廢老弱之人外,其他都應從事于相當的工作,按工給資。憑借災民之力修建公益性的工程,既能賑濟災民,又可減少災因,促進生產,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效益。但工賑耗費高,周期長、工程復雜,非有大宗款項不易成功。該會辦理工賑的原則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舉凡直接或間接促進農業發展的項目,如修路、筑堤、開渠、鑿井等,都在實施范圍之內。在工賑之前,先調查災區有無可以利用災民興辦的工程、該地有無工賑規劃,并從中篩選出最急需的項目,然后召集災區青壯年勞動力工作,按勞取酬。
推廣鑿井,防旱救荒。華北地區十年九旱,抗旱設施嚴重不足,開渠灌田,為自然和經濟條件所限,一時難以實行,而地下水埋藏淺,鑿井易,鑿井之戶可防旱,工人可得工資養家,井壁砌磚,則可帶動農村燒磚等副業,如此“寓防災于工賑,兩不偏枯”,至于井貸之戶,當以中小自耕農為主,只有“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下,情愿掘井灌田而又無力舉辦者,”才可覓得保人,向各該分會申請。1920年該會在河北賑災時,曾規定凡鑿井一口補助30元,計開鑿3700余口。1928年該會繼續在山東、河北推廣鑿井,為公平起見,不直接補貼鑿井戶,而是實行鑿井貸款,收以極低的利息,款項分五六年攤還,“將來陸續收回,仍可續開掘井,第進至于無窮”。是年,該會先后河北大名、山東聊城等10縣利用社會各界捐款發放井貸18萬余元,鑿成1936口,同時利用政府賑款3萬元在河南安陽等10縣鑿井1000口。1935年撥款3萬,專門辦理“旱井貸”,是年河北省即有216戶申請。從1921年至1936年,僅在河北、山東兩省計發鑿井貸款42萬余元,總計鑿井5000余口。按每井灌田16畝,每畝能增產5元計,則每井可增收80元,每年可增加40余萬元的收益。
筑堤開渠,興利除弊。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素有興修水利的傳統。但民國時期,各地水利設施嚴重失修,經常遭受水旱威脅,農業損失慘重,甚至農民連生命財產都得不到保障。民眾雖有整修的愿望,苦于無人組織,而各級政府不是敷衍應付就是置之不理,該會則擔起了組織者和發起者的重任。在1921至1941年間,該會撥款36萬元助山東利津黃河堵口工程,200平方英里耕地涸出,25萬災民得以返鄉耕種。1925至1926年,該會又籌款35萬元,在湖北、江西等省修筑河堤,使大面積地澇洼之地變為良田,每年農產收獲達400萬元。另外就是開渠灌田。1929年西北地區大旱,在綏遠興工修建薩托民生渠,若全部工程完浚后可灌溉150萬畝,其工作全部由災民承擔,最多時達7000人。
實施農賑,引導合作
災民恢復生產后,賑災才算正式結束。恢復農事需要資金,農民平日就多負債累累,大災之后往往一無所有,為生產不得不飲鴆止渴,求借高利貸,待收獲后本利償還,所剩無幾,以致災民常有“放下鐮刀沒飯吃”之嘆。該會感到必須實施農賑,低利貸款給災民,才能遏制災區高利貸的盛行,幫助災區恢復農事。
1931年江淮水災時,該會總干事章元善等草擬了一個施賑方案,首先舉辦急賑救濟災民,興辦工賑修復江河堤岸,最后實施農賑,進行災區重建。至于借貸方法,災民應以村為單位,組織互助社,以社的名義申請借貸。該會認為,先組織預備社——互助社,既不必向政府登記,也無須交納股金,以相互信用擔保,“寓救濟于借貸之中”。但因災廣款絀,農賑不能全面實施,只好“先就被災最重而有實施農賑可能之區域內辦理”。1932年在安徽、江西兩省部分組織互助社1737個,社員22300余人,貸款35.1萬元,利息4厘,小麥1200噸,面粉700噸。1933年,華北遭受黃河水災。該會向國內外籌集賑款18萬余元,成立救濟黃河水災農賑事務所,在山東菏澤、河南考城、河北長桓等7縣組織互助社400余個,社員近16000人,放款14萬余元??紤]到農業投資周期較長,該會所放之款期限也較長,如籽種、肥料一年以內,耕畜、農具三年以內,修理房舍、田園掘井、開渠等5年以內。
華洋義賑會認為農賑本身不是最終目的,因農賑而產生“許多基本的良好的小單位組織”即互助社,并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改組為合作社,所借農賑款作為合作社的款,供農民周轉,既增加農業生產,也可復興農村經濟。合作社順應了分散的個體小農渴望聯合起來、謀求改善經濟地位、減少風險的內在需求。所以,一經發動,各地無不積極響應,“函請指導者風起云涌”,但該會始終堅持自愿、自主的原則,絕不越俎代庖,只有農民自動申請,才給予適當的指導,諸如講述合作常識、人員培訓、資金幫助等。再就是堅持循序漸進,質量并重,先從互助社入手,待條件成熟再改組為合作社,對于發起人之動機、組社之區域及經營之人均特別考察,盡量不讓政府或劣紳插手,以免走樣。
三十年代,各級政府都組織過合作社,但像華洋義賑會所組合作社運作良好、社會信譽高的卻不多。如1932年,政府在湖南和湖北實施的農賑,經手人員任意借貸,手續混亂,往往借非災民,貸非所用,甚至變成了高利貸。不得已只好將農賑托付該會辦理。由于該會通過互助社而實施農賑,這樣不但杜絕了冒領賑款的可能,災民得到了急需的貸款,而且社員以相互信用擔保,也防止了呆帳的發生。事實證明,社員非常講信用。1933年,該會在江淮地區回收農賑款時,恰值糧價大跌,價格及往年一半,農戶還貸“雖東羅西掘,毫無怨言”。次年,該會回收黃災農賑款時,因銀價高漲,農民須將銅元兌換成現洋,雖“不無相當損失”,但“忠實的農民,卻絕不延期”。該會在農村貸款成功,金融界“亦燃起投資農村之熱情”,如上海、金城、中國等銀行也紛紛經該會之手搭放農村貸款。
小結
華洋義賑會在近30年的活動中,本著“救人救徹”的宗旨,摸索出了一條成熟的“建設救災”路子。如推行工賑以防災,實施農賑恢復生產,引進新種子增加農產,組織合作社振興農村經濟,設農事講習所幫助農民改進種植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然災害,增強了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其積極防災、量力而行、示范引導、廣泛爭取社會各界合作的思想和原則以及所形成的義賑運作機制,對于今天的慈善組織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該會堅持政治中立,從而保證了賑災工作的連續性。賑濟以天災為主,是怕救濟人禍,間接助長中國內亂,這在當時是比較明智的。但民國時期,天災與人禍往往交替發生,甚至可以說天災因人而起,“建設救災”只能給農民增加些收益,但往往被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剝奪殆盡。這是該會所不愿看到卻又是無法改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