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澤君
長江西陵峽里有座毛公山,與毛公山隔江相望的是下岸溪雞公嶺。被譽為“三峽大壩糧倉”、目前世界最大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統下岸溪人工砂石加工系統就坐落于此。
水電八局砂石人憑借以烏江渡電站建設為開端,經過漫灣、五強溪、二灘、大朝山等電站建設的洗禮而積累的人工砂石料生產、研究、實踐的豐富智慧,憑借卓越的管理和技術,在三峽下岸溪人工砂石系統的安裝、生產、供應中創造了一個個驚人的奇跡:
——僅用440天建成了年生產能力超500萬立方米的下岸溪自動化人工砂石系統,比合同工期提前6天供應成品砂石,創造了水電行業同類系統建設和安裝的新記錄。日本專家說:我們至少要24個月(730天)時間。
——僅用15天完成了兩臺進口破碎機的安裝,比規定時間提前46天。外商稱:中國人創造了該公司百年歷史從未有的記錄。
——三次刷新砂石供應世界記錄,最高達到了日供應4.2萬噸、月供應112萬噸砂石料,超該系統月供應70萬噸的設計生產能力。
……
奇跡,讓世人驚嘆的奇跡!
奇跡,靠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三峽下岸溪人工砂石開采加工系統,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安裝配置各類設備1140多臺套,膠帶機76條,總長8.5公里,系統設汁處理能力每小時2400噸,砂石成品月生產最高強度可達45.2萬立方米(69.2萬噸),砂石料供應總量達2587萬立方米。有人計算過,如果把這些砂石料擺成——米見方的長堤,其長度相當于兩座萬里長城。
建設這樣大的人工砂石系統,對于水電八局砂石人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他們沒有退縮,沒有畏懼,而是以一如既往“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向“世界之最”發起沖鋒。
1995年2月26日,時任項目經理陳志仁和總工程師劉志和、副總工程師熊明華等lB名包括管理、技術、經濟、施工、測量的首批人員進場,駐進下岸溪村農家。無論晴天雨天,他們天亮就起床,徒步穿過獅子嘴,翻過猛虎崗,爬上雞公嶺,測量地形地貌,繪制施工藍圖。編制施工計劃。日落黃昏,他們又原路返回。飯,自己輪流做;水,溪溝里提。晚上,沒有花前月下,沒有歌舞升平,他們帶著疲勞,鉆進被窩,一覺睡到天明。
1995年3月18日,正式簽訂承建下岸溪人工砂石加工系統合同;1995年4月1日,開山的炮聲在下岸溪雞公嶺上炸響,掀開了世界最大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統的建設序幕。
按國內外施工常規,像這樣大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統,第一階段的建設需要兩年半時間,而合同工期僅有446天。水電八局砂石人不辱使命,砂石項目部全體干部職工團結一心,克服供水供電;征地移民等,重重用難,風餐露宿,日夜奮戰;劈山修路,跨溝架橋。在離山腳約兩公里的半山腰,用手風鉆、鐵錘、鋼釬,奮戰3個多月,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寬10余米、總長2000余米的通往采石場的“天梯”。在雞公嶺、龍窩、土里溝、大沙溝、猛虎崗、獅子嘴等部位擺開了大施工戰場。下岸溪沒有了往日的寧靜,機器的轟鳴聲在峽谷中晝夜回曲,開山的炮聲震撼著山谷。
土建工地如火如荼,金結制作緊鑼密鼓。1995年11月3日,成立了三個金結制作組,每組20多人。為了趕工期,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日四餐,飯菜送到現場。累了,困了,就在工地打個盹。電鋸下料的“呲呲”聲使人耳鳴難受,而朵朵焊花卻映照著砂石人堅毅的必勝信念和決心。
1996年3月土建完工。在這不到一年的肘間里,他們不但完成土石方開挖140多方立方米、澆筑混凝土3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埋件159噸,還搶回了因征地、移民影響的直線工期111天。奇跡!
1996年4月開始大面積金屬結構安裝。他們共完成鋼筋制安1187噸、金結制安1713噸、架設皮帶機76條。最長的兩條皮帶機是連接半成品加工部和成品加工部、高跨大溪溝而被譽為“大動脈”的巨型膠帶機,長達351米。奇跡!
1996年6月14日,整個系統調試、運行成功,正式投產,加工出合格的砂石骨料。從開工到投產,他們僅用了440天,比本來就超常規的合同工期還提前了6天。奇跡,歷史的奇跡!
奇跡,靠頑強拼搏的斗志
1998年3月,為了適應三峽工程建設進度,滿足電站主體工程澆筑混凝土所需砂石料的供應,三峽開發總公司決定提前四年啟動砂石加工系統第二階段工程——系統擴機增容工程:增加四臺破碎機,其中粗碎二臺,中碎一臺,三破一臺;增加皮帶機17條和擴大成品料倉等。工程分二期完成。
此時,三峽主體工程混凝土澆筑進入高潮,砂石生產處于高峰期,能否滿足高強度混凝土澆筑的砂石料供應,同時加快完成系統增容工程,是各級領導所關,心和擔心的突出問題。時任項目部經理的周裕岳率項目部班子向三峽總公司表態:三峽工程是關系國家榮譽的政治工程,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既保證砂石供應,又按期完成增容任務。如果沒完成,我們+起跳長江!錚錚話語,折射出班子的堅強戰斗力。
1998年4月18日,增容工程動工。項目部加大管理力度,加強思想工作,加強協調指揮,動員職工“認清形勢、堅定信心、轉變觀念、團結一致向前看”,要求班子帶干部,干部帶群眾,鼓舞斗志,振奮精神,堅決保質保量完成砂石供應和系統增容任務。
在高強度砂石生產和擴機增容工作中,項目部領導以身作則,帶頭苦干,有三位班子成員累倒在病床上。
項目部副總工程師熊明華患有貧血病,常感頭暈、無力,但她堅持去現場指導,對每一道工序嚴格把關。她拂曉就上工地,深夜才回家,小孩幾十天也難見媽媽尸面。有一次,天下暴雨,熊總回家拿東西,兒子見了媽媽,高興得跳,起來,說:“媽媽,今天怎么回來了?我可想你了。”熊總告訴孩子:“今天下雨了。”孩子說:“天天下雨就好了!”……她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常累得連話都不想說,吃飯也沒有胃口。
領導的行動是無聲的命令。干部職工以領導為榜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工區副主任陶床晰,人稱“拼命三郎”,曾榮獲湖南省“百優青年”。為搶工期,他不幸被電流擊中,送到醫院搶救剛蘇醒過來,就上了工地。以他為首的成品加工部被共青團中央、國家計委、建設部授予“青年文明號”稱號。
一工區修理班長劉卓華常常幾天幾夜不下崗位。晚上千累了就和衣躺一躺,醒了繼續干。他年僅20多歲,可一雙手卻粗糙得像五六十歲老農的手。
一位青年職工說;“當時看到領導、干部、黨員這樣拼命,誰還好意思偷懶?沒說的,就一個字:干!”
正是因為有這樣好的領導、干部、職工的無私奉獻和頑強拼搏,奇跡也就誕生了:
砂石供應完全滿足三峽工程施工的需要!當年供應砂石64萬立方米,為年度計劃的190%!
擴機增容第一期工程于1998午9月28日勝利結束,比合同工期提前10天!
擴機增容的二期工程,重頭戲是安裝兩臺我國水電行業目前最大最先進的進口破碎機。生產廠家——跨國工業集團斯維達拉公司原定工期二個月。為了讓增容設備盡快投入使用,項目部把每一道安裝程序所需的時間和工作量詳細計算,按科學的施工方法制訂出安裝工藝流程,提出18天安裝完工方案,編制了作業指導書,并說服了外國專家。經過中外人員的共同努力,僅用15天時間就安裝完畢。創造了斯維達拉公司百年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外國專家豎起大拇指稱贊道:“中國女工程師和中國工人真了不起!”
1999年8月25日擴機增容第二期工程完工投產后,使1999年的砂石供應為1998年的5倍多,月最高供應強度達83萬噸,超設計月供應能力,圓滿完成了三峽工程混凝土澆筑第一個高峰年的砂石料供應任務。
奇跡,靠精益求精的態度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也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舉世關注。
下岸溪采石場的主要巖石為斑狀花崗巖,硬度極高,達到了14級,是三峽大壩混凝土十分理想的原材料。由于其整體性能完好,未經風化,給爆破、開挖增添了難度。自1996年砂石加工系統投產以來,采石場大塊石超徑率偏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家。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時任項目部主管生產的副經理、現項目部經理、砂石分局局長連普選,帶著技術人員從鉆孔質量、裝藥計量、連線方式等方面人手,開展科技攻關。經過數百次試驗分析,總結出了一套新的采場爆破技術規范。采用機械化混裝液體炸藥、合理調整孔網參數等新技術和工藝使塊石超徑率(一般水電工程要求在8%以內,三峽工程質量標準要求控制在5%以內)這個令質檢專家擔心的指標降到了2%以下。并且,采石場馬道階梯開挖層次分明,半孔率達85%以上。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專家組對采石場形象給予了高度評價。
另一個驚動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的問題是:成品砂含水率偏高。一般水電工程對成品砂含水率要求低于8%,質檢專家組要求下岸溪項目部一定要把成品砂含水率降到6%以下。
為了確保質量,滿足用戶要求,連普選經理帶領隊伍對原有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先后在篩分系統、棒磨系統、巴馬克破碎系統、制砂系統增加了自己加工的振動篩,在每個加工環節增加一個脫水過程;為成品砂倉增設防雨棚,四周開挖引水溝,使雨水無法進入砂倉內;在砂倉底部開挖出脫水盲溝,使成品砂中的水經過漏斗狀的引水溝滲出。同時,新增加了一個備用砂倉,增加成品砂的儲存時間。通過增加防水、脫水設施,改進加工系統,延長脫水時間等措施,使成品砂的含水率降到了6%以下。經三峽總公司歷次抽檢,砂石含水串均為合格。
下岸溪項目部生產的成品砂不僅含水率達到三峽工程高質量標準,而且其細度磨數、超遜徑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該質量標準,產品合格率為100%。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根據多次對下岸溪砂石料質量檢查結果,將下岸溪的砂石料定為免檢產品。這難道不是奇跡么!
奇跡,靠科學嚴格的管理
土石方開挖、人工砂石加工,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噪聲震天、塵土飛揚,職工也是身著工作服,頭戴安全帽,滿面灰塵,滿身油污的形象。然而在三峽下岸溪砂石項目部卻是另一番景象:現代化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統,現代化的工業電視全程監控系統,現代化的計算機辦公、管理系統。員工們頭戴紅色安全帽,耀眼醒目;身著蔚藍色工裝,潔凈如新;胸掛上崗牌,滿面春風。又一個奇跡!
下岸溪人工砂石加工系統含雞公嶺料場和粗碎、預篩分、中碎、篩分、細碎、制砂等8個生產車間。和一般工礦企業一樣,項目部以前也是采用人工統計報表,每項數據都是在事發以后數日,甚至一個月后才能送到管理者手中,嚴重的影響了管理者對企業生產進度、質量、成本的控制。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與當今信息時代、正確決策、科學管理、嚴酷的市場競爭形勢是嚴重不相符的。
必須改變!下岸溪項目部積極推行信息化改革,投資150萬元為每個工區、作業隊和機關部門配備計算機。機關實行無紙化辦公,所有管理指令均通過內部網絡實施;工區的各種信息也通過網絡傳送。項目部抽調專業人員組建成本控制管理辦公室和信息中心,所有生產經營數據當天必須在網上公布。如今,經理們坐在辦公室里就知道每臺車一天運了幾趟砂石,燒了多少公升油,幾天換一次輪胎;哪個車間生產經營有問題。真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努力降低生產成本,謀求經
濟效益最大化。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在于抓好設備管理和原材料管理。下岸溪項目部建立了機長責任制,制定了《設備現場管理考核辦法》、《設備事故處理辦法》、《設備、配件、物資材料采購驗收管理辦法》、《配件計劃采購程序》、《不合格品控制辦法及索賠控制程序》等一整套設備管理和配件材料采購使用管理規章制度,推行了設備督察制度和設備管理例會制度,開展“愛設備、創效益”評比,有效的降低了配件材料消耗。他們加強了設備的維修保養,使設備利用率和完好率均保持在90%以上,這在其他施工工地是難以做到的。同時,項目部組織人員對進口設備進行國產化改造,消除“洋”設備的缺陷,延長其使用壽命。也克服了“洋”設備配件價格昂貴、到貨周期長的不足,達到了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面對價值2億多元的設備運行,面對幾十部運料車輛在十幾公里高速公路上的來往穿梭,面對200多米高的采石場的開挖放炮,面對165萬平方米的施工現場,項目部領導深感安全責任的重大。因此,他們從進場開始,堅持了安全“五同時”,堅持班前五分鐘安全講話。并從項目部到作業隊(工區)、班組,從領導到工人,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并納入干部考核范圍;推行日常安全巡檢制度和安全督察員掛牌上崗制度,黨群部門建立安全監督崗,聘請職工代表擔任義務安全員;開展“安康杯”競賽,對質量安全實行重獎重罰,增強了員工的安全質量意識。項目部主管安全的副經理熊萬祥,白天到工地巡視檢查施工、交通安全,夜晚還要站在人行天橋上檢查車輛是否超速。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下岸溪項目部已連續三年實現“雙零”(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目標,被評為“最佳安全文明生產單位”和“安全文明生產施工區”。
下岸溪砂石料生產機械化程度高,而且進口的“洋”設備較多。“洋”設備的優勢自不待言,但要掌握其性能,熟練操作,對于大多數不懂外文的職工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項目部領導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人本管理,注重提高員工的素質。項目部現有職工782人。自1998年以來,對汽車駕駛;汽車維修與保養、工程機械修理、推挖裝、鉆機、電鏟、破碎篩分運轉、電工、電焊、計算機、抽水、工程測量、試驗、貫標、安全員、特種作業、黨政干部、管理等各方面人員進行培訓共125期次,培訓職工4262人次。刻苦學習、增加技能、適應市場已在下岸溪項目部的職工中蔚然成風。張東怡、郭海清、劉志良等一批勤學好問的工人,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刻苦鉆研操作技能,經過考核考試和綜合評定,取得了技師資格。諶哲琴、蔣愛軍等職工,通過自學,取得了大專和本科文憑,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和技術尖子。諶哲琴被提拔為砂石分局總經濟師。
項目部與有關大專院校聯合在三峽工地舉辦經濟管理干部大專、本科班,70多位同志參加了學習,為提高職工綜合素質,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搭建了技術平臺。
項目部除組織正規的業務培訓外,還在每項工作開始之前進行專項培訓,進行技術交底‘使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這也是項目部屢創奇跡的重要原因。
奇跡,靠無私無畏的奉獻
2003年1月,春寒料峭,三峽工程三期圍堰碾壓混凝土澆筑會戰進入白熱化,砂石料需求量增大,遠遠超過下岸溪砂石系統的設計生產供應能力。下岸溪砂石供應能否滿足施工要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經過多年的長期超負荷運行,設備正在逐步老化,能否再超常運轉,職工心中沒底;業主也為下岸溪捏了一把汗。
面對嚴峻的形勢,項目經理連普選在迎戰三期生產高峰的職工動員大會上嚴肅地指出:“我們到了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候,沒有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我們必須背水一戰,全力以赴,為八局爭光,為自己爭氣。”深刻的分析,鏗鏘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職工們的心田。一場攻堅戰在激情高昂的職工積極參與下展開。
項目部加大了管理力度,加強了生產協調指揮,實行定人、定責、定時間、定任務的責任追究制度,實施科學、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調配設備,調整生產工藝參數,加強設備維修保養,從而保證了施工生產的順利進行。
生產高峰期正值元旦和春節。項目部領導分別到各作業隊和車間與工人們一道值班、吃盒飯,以創高產的業績辭舊迎新。項目經理連普選白天都在工地協調督導,夜晚還要到各生產重點部位轉上幾圈,否則晚上連覺也睡不安穩。工地經理楊建安整天在現場,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一次粗碎機出了故障,他立即組織人員突擊搶修,一守就是一個通宵。項目部其他領導和機關職能部門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確保砂石生產和供應上,全力以赴為前方排憂解難。各作業隊、工區的管理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堅守在一線指揮,經常是忙了一天剛回家,電話就打到了家里,馬上又趕到現場。二工區主任張蘇和干脆把被子搬到工區辦公室,24小時連軸轉。
項目部領導忙,管理干部忙,一線工人更忙。忙得在工地上廁所都是小跑,忙得吃飯都是輪流吃;忙得兩口子在工地卻十天半月見不到面,忙得沒有時間準備“年貨”,忙得除夕之夜不能休息,午夜飯都是在施工現場吃盒飯……
最忙最辛苦的還要數修理工、汽車駕駛員和設備操作手。為保證砂石供應,項目部實行24小時兩班倒。在寒風凜冽的1月,在采石場,裝載機、推土機操作手們,手握冰冷的操作桿,不停地推、挖、裝。十多臺自卸車一路歡歌,源源不斷地將石頭運往粗碎車間。在壩區的高速公路上,砂石運輸車來往如梭,它們送去了八局砂石人的奇跡和自豪!
粗碎車間是系統加工的“龍頭”,三臺破碎機的維修至關重要。一工區修理班不僅要承擔粗碎車間的維修,還承擔著預篩分車間和十幾臺皮帶機的維修任務。他們加班加點,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征服了一道道難關,為機械設備創高產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確保三峽工程建設所需砂石料的供應,項目部有好些同志舍小家為大家。小孩開刀、岳母住院、妻子生孩子……他們都未能盡到父親、母親、女婿、丈夫、兒子、女兒的責任,但他們做到了對祖國水電事業的無限忠誠!
下岸溪砂石項目部的干部職工,以實際行動履行了他們的諾盲:不僅滿足了三峽三期工程施工的砂石料的供應,確保了三峽工程按期蓄水、通航、發電目標的實現,而且創造了日供應4.2萬噸、月供應112萬噸砂石料的世界最高記錄。這是歷史的奇跡!
如今,他們又將先進技術和三峽下岸溪的管理模式帶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播種、開花、結果。在太行山上,在河北張河灣水電工地,他們在“三通一平”郵不具備的情況下,克服“非典”和移民征地的影響,無私無畏,抗嚴寒,斗酷暑,僅用6個月時間,建成了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小時220噸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統,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個月。又是一個奇跡!
在貴州構皮灘爛泥溝,他們克服施工條件艱苦等重重困難,僅用11個月,建成了能滿足混凝土高峰月澆筑強度15萬立方米所需砂石骨料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統,比合同工期提前了2個月,再創奇跡!
三峽工程建設如火如茶,祖國的水電事業蓬勃發展。水電八局砂石分局沒有絲毫的懈怠,仍在繼續奮斗,忘我的工作。他們認為:成績只能說明過去,希望在于開拓未來。“發揚成績、戒驕戒躁;打造晶牌、精益求精;團結開拓、務實創新;發展優勢、擴展市場,”已成為砂石分局的格言。我們相信,有這樣一支求真務實、“敢為天下先”的砂石隊伍,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奇跡不能創造?
八局砂石,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