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伊娜
印象派畫家們自己或許也未曾料到,他們為未來世界藝術撬開了一扇大門,大門之后是藝術探索的無限可能性。
10月11日到11月27日,主要來自法國奧塞博物館的51幅保險金額達55億元人民幣的印象派代表作,在京參加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并由此拉開了中法文化年開場大戲的帷幕。這是自法國印象派藝術誕生以來最為重要、規模最大、印象派藝術家代表作品最為齊全的一次來華展覽。
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德加、榮金德、雷諾阿、塞尚等印象派大師均有多幅作品展出,包括馬奈的《吹笛的小男孩》、《酒吧女招待》;莫奈的《睡蓮》、《魯昂大教堂》;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等名作。
全新繪畫語言
“印象派”一詞產生于1874年巴黎的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上,因畫家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引起批評而得名。這次畫展也被認為是印象派繪畫團體誕生的標志。不過產生“印象派”藝術的各種端倪卻早已出現。
路易十四在完成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后,法國經歷了很長一段文化古板的時期。當時法蘭西學院對文化藝術制定了嚴格準繩。在美術界,學院學生聽崇尚古典主義的教師講課,接受拿破侖“宮廷畫師”大衛及其學生安格爾在半世紀前制訂的美學規范,終日臨摹經典作品,將古典現實主義發展到極致,這種狀況直到印象主義的出現才有所改變。
世界藝術形式的大變革也從此開始了。
就像文藝復興運動標志了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向現代的轉型,“印象派”的出現,則預示了鄉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一系列變化。那個時期的藝術家敏感地憑借自己的感覺,描繪出這種變化的真實狀態——如莫奈畫煙霧繚繞的火車站,及畫在不同時間和光線變化中的干草堆;他畫大教堂,畫開滿鮮花的草坡、茂密的濃蔭下有睡蓮的池塘……另外一些藝術家則清楚地表達了他們對城市生活的關注,如馬奈畫巴黎咖啡館和酒吧,德加畫芭蕾舞女、劇場和酒吧……等等。
印象派繪畫者開始將文學、宗教、哲學分離開來,把全部注意力灌注在視覺世界里。畫家們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忠實地刻畫在變動不定的光照條件下的景物,把這種“瞬間印象”永恒記錄在了畫布上。
印象派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到頂峰,隨后開始出現分流。大名鼎鼎的塞尚、凡高、高更“后印象主義”三劍客不再滿足于印象派對自然的客觀描繪,而強調主觀感受的再創造,一般不表現光,而注重色彩的對比關系、體積感及裝飾性等。這對后來的野獸派及表現派有很大影響。
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和嘲諷,但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雖然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但印象派的影響遍及歐洲,并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從此,現代主義的藝術潮流層出不窮。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它流派的作品。印象派畫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展出,都會成為當地文化生活中的盛事。
印象派在中國
由于印象派是處于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藝術流派,不同于過于寫實而顯得拘謹的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更有別于由于太前衛也不容易被接受的現代派繪畫,而且與中國文人畫、水墨畫等寫意風格的繪畫有相通之處,因此中國畫家和觀眾對印象派情有獨鐘。而中國傳統繪畫中并沒有“印象”一詞,因此,中國美術界對印象派的接受有一個過程。印象派作品民國初年通過珂羅版的印刷品傳入了中國。
1949年以后,中國的藝術家絕大多數都受俄羅斯藝術的影響,在某些蘇聯理論家口中,印象主義成了西方腐朽沒落藝術的代名詞。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印象派才得到平反。尤其在1982年,美國企業家韓默的私人藏畫在北京展出,印象派畫家馬奈、西斯萊、莫奈、畢沙羅、雷諾阿、德加、凡高等人的作品第一次陣容整齊地在中國美術家、理論家和觀眾面前亮相,好似時間又回到20世紀初印象主義初入中華時的狀態,國人對印象主義藝術有了一次重新認識。
時隔22年,法國印象派又一次在中國盛裝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