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青焭名窯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浙江紹興、上虞、慈溪、余姚一帶的寧紹平原。那一帶古代稱越州,故稱越窯。

越窯始燒于漢代,結束于宋代,它的制瓷歷史長達千年。其規模宏大,產品豐富,目前已發現的窯址達700佘處,是我國陶瓷史上從原始瓷邁向瓷器的窯址,也是目前發現的我國制瓷史上最早燒制宮廷用瓷的窯址。它曾對北方的耀州窯、南方景德鎮的黃泥頭窯,湖南的岳州窯,以及以后的龍泉窯等的青瓷生產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越窯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仿越窯的產品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當時的一些瓷窯,在燒制瓷器的過程中,受越窯的工藝及裝飾風格影響,或模仿越窯的燒制方法,生產出來的青瓷產品。越窯在中國陶瓷史上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因此,歷史上受越窯影響的瓷窯很多,在浙江就有德清窯、婺州窯,甌窯,龍泉窯、南宋官窯,與越窯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全國各地的很多青瓷窯址在生產上也受到越窯的影響,這都是被各地的學者所認同的。這種受越窯影響的青瓷產品,在其地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們用越窯的制瓷方式,根據自己的生活形態,生產他們自己的瓷器。
另一種理解就是現當代的仿制品,本文所指的就是后一種仿越窯產品。在20世紀的80年代,上虞瓷廠曾經生產過仿制越窯的產品,器型多為一些出土的越窯典型器,如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香熏、羊形,獅形辟邪、雞首壺等。這些產品多小巧精致,胎體細膩,釉層光亮、透明,釉色普遍青中偏褐色,工藝性較強,以后該廠因為效益差約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停燒。
目前仿越窯產品的廠家主要在慈溪、上虞一帶,其他還有龍泉的一些瓷廠等,大多為民間瓷窯。尤其在上虞一帶,仿制越窯六朝以前的瓷器為多,窯口不下數十家,其產品手工制作的痕跡較濃,因此,無論從釉色到器型與真品都有頗為相似之處,但是經不起細看。從釉色上看,有一些乳濁釉,色澤普遍偏暗,沒有光澤,有一種塑料的感覺。有的釉色中還有雜質,不像真品那樣清純,明亮。胎體偏重,主要是因為在制作工藝上不精細。胎色有灰褐色的,也有白色的。在造型上有的器型幾乎一模一樣,仿造者會把每一個部位都仿做出來。但是,仔細看時就不一樣了,從動物來說,其造型的線條與神態部很呆板,僵硬而顯得笨拙,沒有神韻。也有一種獅形和羊形燭臺,亦稱辟邪的動物造型,仿得很像,但是,因為是翻模子成型,所以,在器型上來說不論是胎還是釉都顯得太一致了。尤其是釉層,看多了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塑料,谷倉的制作也很刻板,它們的每一個門樓都是一樣的,可以看得出來都是用同一條大小的胎泥貼上去的,看上去顯得呆板,不像真品那樣做得自然、生動而有趣味。

在上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張冠李戴”,有的仿制者把基本相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的某一個部位,安裝到另一件器物上。如:原件是塑在一只罐子肩部的虎頭,仿制者卻把它塑在了一件盤口壺的肩部。還有,西晉時的盤口壺等器型最流行的紋飾就是網紋、珠聯紋和鋪首紋,仿制者會把兩種鋪首紋貼塑在同一件器物上。以上的這些仿制品看上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此,作為初學者來說就很難辨別了。
另外還有一種仿制情況是將兩件殘缺的器物打磨以后拼接在一起,然后上釉再燒一次,這樣的器物往往很容易使人上當,但是,要仔細地注意找到這些器物的接口處,就會看出破綻。因為有的器型,從外表看是一致的,但是,從器物的內部看,卻會有明顯的接痕。
除了以上這些特點之外,還有就是工藝上的特點,仿制品器物底部的支燒點。越窯的產品,各個時期的窯具都會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的支燒痕,有泥點、墊圈、墊餅、支釘等支燒痕。防制品一般都用電燒,器物底部的支燒痕一般都沒有,現在有的器物也有泥點支燒痕,但是,由于燃料的不同,或者由于配方的不同,這些器物底部呈現的火石紅不論從形狀和成色都不同。古代越窯泥點支燒留下的火石紅斑點一般在碗的底部,包括內底。小一點的盤口壺、四系罐、杯、盤等,器物的底部會留有粘在上面的泥點,這些泥點上會析出一種白色的顆粒。這種情況常見于器物的內底,有時外底部也有,這也是越窯所特有的。
慈溪上林湖匡堰鎮的越窯青瓷研究所,這里生產的仿越窯產品與上虞有所不同。從時代上來說,仿制的器型較上虞為晚?!銇碚f上虞仿六朝時期的較多,慈溪仿唐代以后的較多。而仿唐代晚期的典型器兩者都有,如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褐彩香熏等。但是,慈溪上林湖匡堰鎮越窯青瓷研究所的產品,器型規整,胎體呈淡淡的藕褐色,燒成后的胎體為白色。釉層滋潤、柔和、透明、光亮,表達了仿制者在制作上追求完美的感覺,使其產品更具有工藝性。因此,與真品也比較容易辨別。在色釉上,慈溪上林湖仿制的越窯產品更接近龍泉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