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是以追溯往事的倒敘手法開始的:女主人公卡倫·布里克森(梅麗爾.斯特里普扮)已屆垂暮之年,她在丹麥故居終日緬懷往昔在東非肯尼亞度過的十幾個春秋。畫面上出現已故的丹尼斯·哈頓持槍獵行走在非洲草原的身影,卡倫以低沉的聲音述說起往事:
1913年輕卡倫·布里克森,是丹麥一個富家女,她美麗、聰穎、感情豐富、虛榮心強。她愛上一位男爵,可男爵只是和她逢場作戲,為了博得一個男爵夫人的封號,她一氣之下和情人的弟弟瑞典布羅· 布里克森結婚,遠離丹麥故鄉來到東非肯尼亞。而布羅是個不務正業的浪蕩子,終日熱衷于狩獵和談論當時已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還玩弄女人,因為是次子,無法繼承家族的財產,與卡倫結婚只是看上了豐厚的嫁妝可供他揮霍。新婚之夜卡倫的布羅說:晚安,我情人的弟弟!

卡倫對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十分感興趣。有一次她獨自在草原上散步,遇到兩頭猛獅,卡倫險被吞噬,幸得一名叫丹尼斯·哈頓男子營救,才得以脫險。丹尼斯·哈頓是英國貴族子弟,曾參加過戰爭,當過飛行員,但由于對戰爭反感,退伍歸來到非洲狩獵。寂寞、空虛的卡倫對丹尼斯一見傾心,此后兩人經常結伴狩獵,有時還露宿林中。
不久,卡倫發現從丈夫布羅那里傳染上了梅毒,經過治療,命是保住了,但卡倫再也生不了孩子了。布羅后因負債累累,離家出走,這名存實亡的婚姻終以離異告終。從此,卡倫一人獨自經營莊園,她與非洲土人經過多年相處,感情日益親密。她曾跪下請求當地的總督不要剝奪給當地土著人的生存空間。而她與丹尼斯保持著一種兩心相印、時合時分的關系,始終沒有結果,對此卡倫非常痛苦。1930,卡倫慘淡經營的咖啡園遭到火災,幾乎燒成灰燼,她不得不賣出莊園。千里之外丹尼斯得知卡倫的情況趕了回來安慰著卡倫,卡倫告訴丹尼斯她將在下一星期五回丹麥,丹尼斯讓卡倫等他,說他將送卡倫回家,并要在感情上給卡倫一個交代。然而星期五丹尼斯沒有來,他駕駛的飛機失事墜入山谷。

丹尼斯曾送給卡倫兩樣禮物:一支鋼筆和一次飛行。他用飛機把卡倫帶上了藍天,她覺得自己是在“通過上帝的眼睛”俯瞰美麗富饒的非洲大地。卡倫將丹尼斯埋在了非洲一望無垠的草原上,一同埋葬的還有她的青春和愛情。帶著丹尼斯送給她的鋼筆,卡倫離開了非洲。
同名著作改編
影片根據丹麥著名女作家艾薩克·丹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原著及作者在西方文壇知名度很高,海明威在1954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說:“如果那位美麗的小說家艾薩克·丹森接受過這個獎,我今天就更加感到高興了。”薩克原名卡倫·布里克森,1885年4月17日生于西蘭島倫斯特德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就讀于丹麥藝術學院,后在巴黎和羅馬學習繪畫。1914年隨男爵丈夫旅居肯尼亞,經營一個咖啡農場。1931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時返回丹麥。后來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發表描寫非洲生活的小說集《七個神奇的故事》,這本書在丹麥不大受歡迎,在美國卻成為暢銷書。 193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出版,小說敘述她在肯尼亞悲歡離合的生活,纏綿悱惻,扣人心弦。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寫出了對非洲風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戀,處處洋溢著散文美的內涵。

影片散文詩境
在涉及非洲題材影片中,《走出非洲》無疑是最具藝術性、最富有內涵的一部。這部高品位的、沒有商業痕跡的大片以一種含蓄的懷舊情調,表現了本世紀初人們面對現代文明的畸形發展及其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襲而產生的反思。影片通過故事情節、大量富有詩意的畫面和主人公的自白,反映了以卡倫為代表的生活在殖民地的歐洲移民們對于回歸自然的向往,以及他們對于土著民族古樸民風的眷顧。《走出非洲》是西德尼·波拉克執導的第十四部影片。多年來,他一直想把丹麥女作家艾薩卡丹森的這部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這是一個帶有挑戰性的課題。因為小說戲劇性不強,它的魅力在于散文式的風格和田園詩般的意境,這都是電影手段較難表現的。本片在拍攝過程中西德尼·波拉克帶領攝制組全班人員在肯尼亞拍外景,他運用東非美麗如畫自然景色,襯托著一個女人對這個地方的深厚感情和她對一個男子執著的愛,影片一舉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等7個獎項。

演員陣容強大
女主角卡倫由公認的美國首席職業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她前后十一次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并分別于1979年和1983年憑借《克萊默夫婦》和《索菲的選擇》兩次獲得奧斯卡獎。 梅麗爾·斯特里普被影評人譽為“一代只出一個”的影壇常青樹。在《走出非洲》中,梅麗爾·斯特里普準確的把握住了女主人公卡倫的性情,內斂的演繹出卡倫豐富的感情世界。西德尼·波拉克在頒獎典禮上激動地說:如果沒有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表演,這部影片是難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片中卡倫的丈夫布羅· 布里克森奧的扮演者是奧地利著名演員克勞斯?瑪利亞?布蘭道爾,他曾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扮演性格復雜克利斯朵夫。而男主角丹尼斯的扮演者是一位最富于魅力的銀幕偶像——羅伯特?雷德福。

《走出非洲》的配樂由英國作曲家約翰·巴里創作,他的電影配樂7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提名,5次得獎。《走出非洲》的主題音樂,是約翰·巴里根據影片一再出現的一首古典樂曲——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創作的。主題音樂節奏沉穩,和聲寬廣,旋律優美,舒展流暢,在遼闊壯麗的非洲原野上,通過音樂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動、萬物的呼吸和泥土的芳香。在影片中,丹尼斯駕著一架黃色的飛機從天而降,把卡倫帶上藍天,讓她有機會通過上帝的眼睛俯瞰他們熱愛的這塊神奇、富饒的大陸。畫面上,隨著飛機的爬升和景色的變化,音樂的織體在不斷地豐滿,音色也在不斷地變幻。當音樂中的情緒積累到飽和的時候,隨著鏡頭切換,飛機飛行在一大片白色鳥群上空,片頭音樂主題一瀉千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卡琳心中飽漲的澎湃激情。這是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一組畫面。另外,影片音樂在取材方面,也表現出了對于非洲民間音樂的尊重以及創作整體構思的全面與豐富。

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攝影師美國人大衛·沃特金。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西德尼波拉克和主見很強的沃特金常常就影片的拍攝問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但兩個人都因對影片的貢獻而獲得聲譽。特別是沃特金那與眾不同的用光和構圖方法使影片在視覺表現上突破了傳統的束縛。
導演:西德尼·波拉克
主要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
羅伯特·雷德福
克勞斯·馬里亞·勃萊德爾
類型:美國劇情片
出品公司:環球電影公司
獲獎情況:第58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藝術指導七項奧斯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