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叔子[湖北]
楊叔子,江西省湖口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詩人,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著述甚豐。
安吉香溢村春曉
2002年4月21日至23日在浙江安吉縣香溢村開會。晨,漫步湖邊,憑欄回望,水光山色,陶然自樂,感賦。
一派嬌嘀,
一片嫩翠,
微微和風,
潺潺流水。
樹含煙,山色空朦而幻迷,
霞透霧,湖光瀲滟而奇麗。
鳥語,悅耳,
花香,撲鼻,
風微,心曠,
春色,神醉。
湖邊伸展著漫長的木欄,
木欄吸引著悠然的幽意。
憑欄獨坐,心香一炷,
凝情遐想,詩情四溢:
這莫非是年幼時的竹鄉?
這莫非是曾住過的山里?
不!不!不!
這是今天,
這是安吉,
這是今天的“山村”,
這是安吉的奇跡!
喇叭一聲,長空劃破,
打破了無邊的遐想,
驚醒了原野的沉睡;
陽光燦爛,漫山遍野,
春潮洶涌,鋪天蓋地!
沁園春·校園禮贊
嫩綠輕煙,紅浮紫隱,白淡黃妍。喜山間布谷,深情遠喚;林中喜鵲,歡躍爭喧。桂柏陳新,樟松換舊,縱使長青此更鮮。拂池水,是香清風暖,生意盎然。良辰美景盈園,激千萬學人奮著鞭。笑荒原禿嶺,而今安在?驚濤惡浪,隨昔俱遷!碩果紛呈,英才輩出,歲歲佳音改革篇。春朝樂,續長征史頁,愿寄群賢。
揚新舊之長集古今一體
曹素華
世紀之交,中國詩壇正處于“早春二月”。新詩在發展,但如何繼承中華詩詞傳統,扎根神州大地?格律詩詞也在發展,但如何同當今的現實、語言更好地融合?許多詩人都在努力地探索。
楊叔子院士,在科研教學之余,喜歡用詩來抒發人生感悟,寄托思想情懷,寫下了幾百首詩詞。他勇于創新,既將古詩與新詩融為一體,又使內容和形式清新、凝練,活潑、瀟灑;既好讀,又好看;既有“古典美”,又有“現代美”。
請看他的新詩:
“一派嬌嘀/一片嫩翠/微微和風/潺潺流水。……”詩一開篇就將一幅新世紀的田園牧歌圖,呈現在讀者面前。仿佛是田野吹來的風,帶著泥土的芬芳,挾來春天的信息。畫面鮮活明艷,讀來朗朗上口,既有新詩的流麗婉轉,又有古詩的音韻和諧。作者在對仗工整的排比句式中,將景物描寫與悠深的情思交織在一起,渲染了溫馨祥和的氣氛,突出了詩的主題:改革春潮洶涌,鋪天蓋地!
再看他的《沁園春·校園禮贊》:
“嫩綠輕煙,紅浮紫隱,白淡黃妍。”開片十二個字,就用盡了色彩的組合;一“浮”一“隱”,將萬紫千紅的校園春色,十分傳神而巧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詞味”,也就從中釋放開來。意境美,是“校園禮贊”的一大特色。從藝術的角度看,沒有沖突就沒有戲,而沒有意境就沒有詩。意境,則是“通過詩歌特有的藝術手段,訴諸讀者一種可感的形象與境界。”作者在詞中訴諸讀者的是,五彩繽紛,空靈飄逸,氣象萬千的自然春色;在無限春光中,烘托出華中科技大學的教育春天——“碩果紛呈,英才輩出”,“激千萬學人奮著鞭”。
綜觀一詩一詞,撲面而來的詩情畫意,如春風楊柳,熨貼心靈。作者以獨特的“詩心”和“慧眼”,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閃光點,或低吟淺唱,或揚眉放歌,舊詞新詩,信手寫來,情趣理趣,競放異彩。竊以為其創新點,主要表現在獨具匠心地揚新舊之長,集古今一體,“濃妝淡抹總相宜”,開一代新的詩風。
一是語言的藝術得到了最好的發揮,詩歌的音樂美、意境美、哲理美找到了最佳的著陸點。具體表現在,作者在詩詞格律的基礎上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形成一種語言的音韻美(音樂美)。詩句中的字,繼承了古詩的韻律(區別于新詩的不押韻),講究平仄聲(聲調);用詞,則融古今一體,信手拈來,清新自然,古樸典雅;長短句錯落有致,古詩的對仗和新詩的舒展有機結合,尤其是恰到好處地借用、引用古詩詞中常見的經典句,內容上開掘一種醇厚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二是探索出一種“復合型”詩歌形式,詩作繼承了古詩詞結構的起承轉合,避免了新詩結構跳躍太大、太朦朧的“自由化”,形成一種跌宕生姿、節奏明快、氣勢恢弘的“建筑美”。當然,所有的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衡量一首好的詩詞的最大標準,就是看能不能流傳和普遍應用。楊叔子院士詩歌創新的意義也在于此。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詩像一條小河,被兩岸夾住,岸上有樹林,鄉村……流得曲折,流得美。”這里的“曲折”和“美”,便是詩歌的靈魂,也是我們寫詩和評詩的尺度。“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與時俱進的詩人,引領著詩歌創新的潮流,中國詩壇在21世紀的早春,將會“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