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平[湖北]
翻大坳溝
千尺深淵數丈寬,
二人對岸可言歡。
近身握手談何易,
欲越鴻溝得半天。
喬平,河北省武安市人,歷任湖北英山、紅安、黃梅等縣縣委書記,黃岡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顧問。著有詩集《筆耕留跡》,由國際學術文化出版社出版。
用心體察精心提煉
吳洪激
喬平同志這首《翻越大坳溝》,是作者身臨其境,近距離體察所寫出看似平凡實不平凡的詩作。說它平凡,是指它既無華辭麗藻,又非動魄驚心,只不過是平凡得近如口語的小事。說它不平凡,是指它僅用了“千尺”、“數丈”兩個量詞,就把個深淵躍然紙上;僅用了“言歡”、“握手”兩個動詞,就把個近“言”不近“身”的咫尺天涯寫得惟妙惟肖。莫小看這一個“尺”字,一個“丈”字,一個“言”字,一個“握”字,都是作者用心體察、精心提煉的結果,是一種歡樂的獲得、美感的享受。就像詩人賈島沉浸在入迷的苦吟中“推敲”一樣。世界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十分主張“一字說”,認為描述某一事物,標志其動作,只有一個名詞,一個形容詞,一個動詞才最合適。文字是一個個符號,一個政治家或考古學家,用它來寫演講稿或科學論文,與詩人用它來寫詩,是大不一樣的,不只是用詞的多寡,更重要的是,要用貼切的文字,來描摹使電子計算機都無能為力的復雜現實生活和人物情感活動。作者選擇了這幾個具有個性色彩的字,雖有一定的把握難度,然而,他把握住了。試想,如果作者沒有經歷大坳溝這樣的現場體察,沒有精心提煉用以表現的語言,能憑臆想杜撰出這樣的詩來嗎?可見,詩人的創作素材都是在親身的體察中獲得的。
所謂“體察”,我以為,就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去體驗和感受某種事物,某種情感,使其在自己心坎印刻上深深的痕跡。像作者這樣親身經歷翻越大坳溝,激起真實的感情,是一種體察;當然,間接喚起自己曾經歷過的類似事物、類似情感,也是一種體察。都能使詩人審美意識孕育出豐富的感情內容。正因為作者在長期的農村工作中,與各地鄉村、各種人和事近距離接觸,實地體察,才能寫出這樣獨特視角、獨特個性的詩詞作品來。可見,“體察”,是詩人吸取創作題材、觸發創作靈感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開放性的轉型時期,古老的詩詞藝術對已知世界的把握和對未知世界的突進,也將從劃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讓思維在多視角的廣闊領域里馳騁,從而獲得新的活力,創造獨具特色的詩詞作品,推進詩詞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