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英
一、讀書的意義
讀書是獲取信息,增長智能和培養個性品德的重要途徑。學習不限于讀書,但讀書是學習的基礎,要獲取知識,就離不開讀書。北宋的歐陽修認為,“立學以讀書為本”。作為學生,應該愛讀書,不斷提高讀書興趣和自覺性,強化閱讀能力,養成讀書習慣。
二、書刊文獻的優選
清朝學者陸世儀說:“凡讀書須識質,方不錯用功夫。”怎樣在浩如煙海的書刊文獻中讀出精品呢?途徑一是向人請教,看書評,挑一流的書刊文獻。二是自己篩選,先把有關書刊文獻大全上瀏覽一番,并查比較選出經典的幾本。精選標準如下:
(1)適合學習總戰略和成才總目標所需要的,最適合自己閱讀的書;
(2)能以最短的時間把自己引導至學科的核心領域和前沿的書;
(3)言論全面完整,闡述深刻,圖文并茂,表達精煉的書;
(4)既能獲得知識,又有助于提高智能和非智力品質的,尤其有助于啟發創造性的書;
(5)廣博與精深結合,有助于改造和重建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的書。
三、讀書三項原則
培根在《論學習》中指出:有些書可以淺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書則應當咀嚼消化。具體選擇時,抓住以下三點:
讀懂凡須掌握的知識,一定要反復琢磨,理解透徹,讀一次不懂,再讀,三讀,直至讀懂,決不走馬觀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讀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將前后知識聯系,使之連貫一氣,成為體系。
讀活將靜態知識化為活的知識。把書讀活先要理解精髓、靈活運用,并對書的內容加以深化或再創造。
四、掌握讀書方法
1.程序讀書法:即按較優的次序讀。作者一書名一內容提要一目錄一序言一結語。
2.層次讀書法:即有重點逐步由淺入深地讀書。書的內容往往不能一次讀懂,這就需要層次,一般可分為瀏覽、通讀、精讀、評讀、重讀多層。當然這僅限于經典著作或科技書中。
3.比較讀書法:任何文獻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其問有一定的聯系。通過比較閱讀,就知異同,見優劣。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任何東西,凡是我們拿來和別的東西比較時,顯得高出許多的,便是偉大。”
4.質疑讀書法:“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貴在疑,屈原寫《天問》,王充寫《論衡》都是質疑的精華。
5.循序讀書法:即由簡繁,由淺入深,朱熹說“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理在于此。
6.溯源讀書法: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對其產生、發展的過程把握透徹。
7.推測讀書法:牛頓說:“沒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貢獻。”即使推測沒有新發現,也可消除大腦疲勞,振奮精神,提高讀書效率。
8.逆向讀書法:逆向讀書法可以開拓思路,把書讀活。
9.滲透讀書法:就是在潛心鉆研某一問題時,要讀一些相關學科的書刊,以開闊視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以不同見解和方法來思考。
10.個性讀書法: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讀書之法。人的性格、背景、氣質、基礎、潛力、才干多不相同。如能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塑造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和特長,就一定能高效地讀書,并獲得應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