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彬
發明背景在農村,最早的是壓水井,地下水的水位較淺,一般不超過十米,利用虹吸現象就可以將地下水壓上來。后來,隨著天氣的干旱和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水位下降,原來的裝置不能把水從地下取上來,帶二井頭的壓水井取代最早的壓水井。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養畜量的增多,很多家庭又在第二代壓水井的基礎上,安裝了對口抽水泵(見圖1),我們稱之為第三代取水裝置。前三代取水裝置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在冬天抽水之前,必須先向井內灌水,用水排空氣泵內的空氣后,才能合上開關抽水,抽完水后,還要用長鐵絲把單向閥(農村叫娃子)鉤出,把井管和水泵內的水放掉。單向閥在井下幾米深處,很難一次把單向閥鉤起。在滴水成冰的北方,抽水是最遭罪的活,如果有一次忘記放水,就會把井管凍死,沒有噴燈,光靠火烤,是不能把井管內的冰化開的。在參加學校的科技活動小組后,我就有了對農村第三代取水裝置進行改進的想法。
發明設想我最初的設想能達到的目標是:每次抽水前,不進行引水,抽完水后,也不需要放水,冬天也就不會發生井管凍死的現象了。后來,在指導老師的悉習指導下,經歷幾次試驗和改進后,我發明了農村第四代取水裝置,取名叫真空罐。不僅達到預期目標,而且把壓水井省掉了,節省成本近200元。
結構說明在結構圖中,圖1是第三代取水裝置,圖2是我發明的第四代取水裝置,和第三代取水裝置的二井頭一樣,都安裝在幾米深的地窯(貯菜用)內,只是在出水管接近水泵處,多一個小的溢流孔,抽完水后,出水管內的水自動流進井里,從結構圖上可以看出,我的發明更簡單,更具有實用性。
使用方法在安裝好真空罐后,擰開放氣閥,從出水管向真空罐內注水,水注滿后,擰緊放氣閥,合上電源開關,水泵開始轉動,真空罐內的水被抽進出水管中,地下水也被抽進井管內。打開開關,單向閥關閉,井管內的水不下降,擰松放氣閥,出水管內的水又流進真空罐內,再擰緊放氣閥,合上開關,水泵開始轉動,井管內的水位又有提高,如此多次反復,直到水進入水泵內就能抽水了。出水管內的水,從溢流孔流進井里,地上結冰的管內無水,就不會再有冬天凍壞井管的事了。
性能比較與前三代取水設備相比,優點足明顯的。不必再引水,抽完水后,也不必再放水,合上開關抽水,斷開開關停水,可以說足一勞永逸。冬天再也不用擔心井管被凍裂的事故了。減去一個壓水井頭,只增加一個放氣閥,節省成本近200元。
(指導老師李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