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新安
在浙江浦江,拆遷從政府“強拆”,變為了居民“要拆”。老百姓發現拆遷并不是政府單方面說了算,而是和自己平等協商談判。
1月21日上午8點,張宗匯剛到辦公室,數名男子徑直走進來。其中兩人幾乎同時開口:“我們那塊什么時候拆?”
張宗匯打開一個文件夾,厚厚一沓以各色紙張打印或手寫的“報告”,每份后面都附著一串紅指印。
一份32戶居民聯名的報告寫道,“三年前我們就已被納入拆遷范圍,由于種種原因,一別三年過去了……我們一致要求拆遷。”
提出同樣要求的報告共計26份,涉及居民400多戶。但按照現有規劃,這些人不屬今年拆遷的對象。
“政府只能量力而行,著急不得呀!”張宗匯說。對方連連點頭稱是。
張宗匯是浙江浦江縣建設局副局長,兼縣舊城改造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來者是要求拆遷的片區居民代表。這樣的接待,張幾乎天天都要做。
在絕大多數干部眼里,城市拆遷是同農村計劃生育一樣難啃的“硬骨頭”。能這么氣定神閑地掌管這項工作,張宗匯深感慶幸。
不過,僅在一年多以前,張初調指揮部任職時,就為這塊“硬骨頭”傷透了腦筋。
“指印為證”
“上訪把我們搞得十分被動”,張宗匯說。和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拆遷問題一直是困擾浦江縣政府的麻煩事。2003年年中,一起因拆遷爭議引起的上訪,從縣上鬧到省上,一直鬧到北京。
那一年連續幾個月,張除了一再硬著頭皮到杭州、北京接人,沒有拆下只磚片瓦。眼看一年已過去大半,年度拆遷計劃卻仍停留在紙上。
正當此時,一封異乎尋常的聯名請示遞至縣拆遷辦。請示稱,迫切希望縣政府按拆遷政策對所在區塊進行拆遷。該區塊便是南門居委會下轄的南門頭區塊。
居民主動要求拆遷,這在浦江是聞所未聞的事。縣政府有關部門拿著這份請示,“滿腹狐疑”地研究了好幾輪,最后形成的意見是:要拆可以,但必須100%住戶同意,“按指印為證”。
南門頭地處浦江縣城中心西南,距縣政府和最繁華的商業街都只有一兩百米,歷來商賈云集,物流通暢。但正因為是老城區,加上地勢偏低,該片區的居住條件很差。據南門社區居委會主任朱增泉描述:“房子大多是解放前的木樓,過道狹窄得摩托車都開不進,一下大雨還到處積水。所以我們是真想拆。”
南門頭片區共有77戶居民,聯名請示的超過70戶——畢竟不是100%。朱增泉便親自組織一干在社區里“有頭有臉”的人物,分頭給剩下的幾戶人做工作。一周之后,附有77個大紅指印的第二份請示,擺在了張宗匯的辦公桌上。
一邊是激烈反對拆,一邊是迫切希望拆,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主管部門從這種對比中看到了機會。事后的一份總結材料稱,“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將南門頭列入2003年度首塊拆遷區塊”。張宗匯認為,這一決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希望借南門頭的“第一炮”,帶動整個拆遷進程。
結果,自發布拆遷公告到全部騰空房屋,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南門頭拆遷果真“一炮打響”。
事實證明,這一“炮”的確起到了主管部門想要的作用。在政府以調高安置補償標準方式作出適當讓步后,原來的拆遷“硬骨頭”月泉東路和學前樓區塊拆遷得以實施,縣政府也“有驚無險”地完成全年拆遷面積目標。
“先戀愛,后結婚”
南門頭拆遷之所以風平浪靜,張宗匯將首功歸于77個紅指印——“只要有一個人不愿意按,強拆的結果就可能釀成事故”。既往的經驗表明,此話并不夸張。
浦江縣仙華房屋拆遷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永法認為,“紅指印”的出現,意味著對過去拆遷程序的顛覆。而其立功,靠的也正是顛覆后產生的新程序。
據了解,浦江縣以往實施拆遷的基本做法和程序是:劃定紅線、發布公告、進行動員、解決問題、簽訂協議、組織實施,這也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程序。
然而,這種做法,“一方面使被拆遷人認為拆遷是政府的單邊行為,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給了少數片面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被拆遷人以機會,造成更多的人被煽動和組織,一起阻撓拆遷,或提出過高甚至無理的安置補償要求 一旦達不成要求,就可能導致上訪甚至更嚴重后果。”張宗匯說。
而從南門頭拆遷可以看出,上述程序幾乎完全顛倒過來,變成了:先解決問題、簽訂協議,再由政府發布公告、組織實施。并且,連拆遷區塊的確定,也由過去政府直接確定,變成了居民主動向政府申報。
對這一程序調整,浦江縣縣長趙敏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比喻為:以往是“先結婚后談戀愛”,現在是“先談戀愛后結婚”。這一做法的精髓在于——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老百姓支持,事半功倍;老百姓不支持,事倍功半”,趙敏說,“這樣一來,政府就掌握了主動權,無須再充當費力不討好的‘冤大頭。”
南門頭經驗給了浦江縣巨大鼓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模擬拆遷”的概念。
趙敏解釋,所謂“模擬拆遷”,就是政府結合城市規劃建設需要等實際情況,根據群眾主動要求拆遷的意愿程度確定拆遷區塊,然后模擬以往的有關拆遷程序,開展丈量、評估等工作,同時解決拆遷區塊內的各種矛盾與問題,達成被拆遷人自愿簽訂拆遷安置協議,最后由拆遷主管部門根據矛盾與問題的解決情況、協議簽訂情況,決定是否對該區塊實施拆遷。
“協議簽訂情況”的考量指標,“原則上是100%,實際上達到90%以上就可以了”,趙敏說,“因為剩下的10%,其他要求拆遷的90%自然會去做工作。即使不成,此時依法采用強制手段,既符合政策,也會得到群眾支持。”
“模擬拆遷”概念的出臺,促成浦江縣拆遷思路的轉變。浦江縣拆遷辦負責人張宗匯告訴本刊,2002年底,浦江縣實施拆遷政策調整時,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十六字方針:“依法拆遷,公平合理,平穩過渡,堅定不移”;2003年底,已經調整為八字方針:“成熟一塊,拆遷一塊”。
所謂“成熟”,即指“區塊內90%以上的居民主動要求拆遷,拆遷中的各種矛盾與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被拆遷人自愿與拆遷人簽訂安置補償協議。”張宗匯解釋。
“模擬拆遷”能否推廣
2004年,浦江縣如期完成年度拆遷計劃,并且一脫“信訪管理重點縣”的帽子,變成“零信訪”。實現“零信訪”的法寶正是“模擬拆遷”。
1月20日,亦即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頭一天,浦江縣拆遷辦負責人張宗匯在浙江省的一次會議被安排做有關“模擬拆遷”的主題重點發言。
事實上,“模擬拆遷”已經在浙江名聲大振,甚至外省市也有耳聞。截至1月21日,已經有遼寧、山東等省專程來浦江考察過,浙江地市則幾乎都來取過經了。
2003年12月,地處浦江縣城南大門的文溪居委會下季宅村遞交聯名請示,要求拆遷。“132戶,戶戶按了手印”,當時的下季宅村老村長季儒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2004年初,浦江縣政府將該該村確定為拆遷區塊,并首次推行剛剛出臺的“模擬拆遷”辦法。從3月中旬開始丈量、評估等前期工作,4月底即完成拆遷,所有環節進行得異常順利。
本刊前往采訪時看到,基本在原址重建的安置房正加緊建設。被村民選出來擔任工程監督的季儒棟告訴記者,房子是由省城設計單位設計的,現在村民們每天有事沒事就過來看看,大家都期待不已。
下季宅村之后,城區的廣場、北站等社區200多戶居民紛紛通過所在居委會或直接向縣政府提出了拆遷請求。據張宗匯介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毗鄰縣政府的東街社區,該社區曾在2001年舊城改造中持最大反對意見,如今也有200多戶居民聯名請求拆遷。一些居民甚至因所在區塊不給列入拆遷計劃,而指責居委會干部“不干實事”、“工作無能”。
出現這種局面,張宗匯認為,“主要是老百姓對政府建立了信任”。這種信任來自于兩方面,一是老百姓發現拆遷并不是政府單方面說了算,而是和自己平等協商談判;二是已經完成的拆遷安置補償項目樹立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然而,對于“模擬拆遷”,浦江縣一開始并不愿意讓外界知道。浦江縣縣長趙敏說,“我們有顧慮”。
顧慮有二:其一,“模擬拆遷”并沒有完全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因此有人對其合法性提出質疑。其二,適用范圍有限。“模擬拆遷”主要適用于小城市、城鎮老區的陳舊房屋,或規劃落后、配套設施和環境較差的居住區域,用于公益性事業或涉及較繁華商業街的拆遷,采用此辦法拆遷難度會更大。
不過,得到證實的事實是,浙江省領導已要求有關部門對浦江做法深入調研,并在全省推廣。浦江縣政府已將有關“模擬拆遷”的總結材料上報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