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日本在軍事上的發展勢頭很猛,軍事上的新舉措不斷出現。日本在軍事上的新舉措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確立導彈防御新戰略,加快建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
導彈防御系統構成
按照日本防衛廳的設想,日本計劃2007年初建成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目前處于最后開發階段的裝備在“宙斯盾”驅逐艦上的“海基高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標準Ⅲ”防空導彈,簡稱SM-3)和美軍邊實驗邊實戰部署的以第三代“愛國者”導彈攔截系統(PAC—3)為主體的“陸基島內低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
海基導彈防御系統是以“宙斯盾”系統為基礎建立的導彈防御系統,旨在提供針對射程在3500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彈道導彈的防御。“宙斯盾”系統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的AN/SPY-1D三維對空雷達、AN/SPC—62跟蹤誘導雷達、“標準\"SM-2防空導彈和MK-41垂直發射系統。“宙斯盾”的中樞是稱作相控陣雷達的SPY-1D對空雷達,呈八字形,4臺分別設置在艦橋的前后兩側。這種固定型雷達在上下左右約120度的搜索范圍內進行電子掃描,實現360度的方向、距離、高度三維探查,即兼有搜索、跟蹤、制導等多種功能,可同時處理100多個目標;可容納90枚“標準—2”型防空、反潛導彈的MK-91垂直發射裝置能以驚人的速度對付來自空中、水下的目標。“宙斯盾”系統的導彈發射程序是,SPY—1D對空雷達探查到目標后,由敵我識別裝備識別,確定迎擊順序,調度用于打擊目標的武器SM—2對空導彈。日海上自衛隊從1992年至1998年先后配備了4艘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按照日海上自衛隊的計劃,2008年3月之前,這4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將全面改裝,采購16套SM—3型導彈替代現在使用的SM-2型導彈。彈頭上裝有紅外線感應器,能夠感應來襲導彈,可在大氣層外采取直接碰撞方式摧毀目標,而且不會造成大片殘骸。另外,SM-3型導彈既可以攔截中、短程導彈也可以攔截遠程導彈。日海上自衛隊為落實海基反導計劃,在《2001-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劃》期間斥巨資采購2艘7700噸級新型“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該型艦裝備SM-3型導彈,將于2008年實戰部署,是未來日本海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主要力量。
陸基導彈防御系統是由“愛國者”導彈構成的低層攔截網。目前,日航空自衛隊擁有120部PAC—2型“愛國者”防空導彈發射裝置,640枚導彈,組成了6個導彈群,分別部署在日本的千歲、三澤、人間、岐阜、春日、那霸6個防空導彈基地。這些防空導彈群下屬24個防空導彈隊。由于PAC—2型“愛國者”防空導彈射程僅有600千米,防御系統也主要用于對付飛機等航空器,因此,按照計劃,日航空自衛隊將逐步將其改裝成能攔截彈道導彈、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的PAC-3型“愛國者”防空導彈。為加快陸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建設,日本計劃于2003年7月至2008年3月引進27套PAC-3型“愛國者”防空導彈,并首先配備負責首都圈防空的的第1防空導彈群所屬的人間、習志野、霞浦、武山4個導彈隊,然后再依次配備其它防空導彈群的導彈隊,對日本列島進行重點設防。日防衛廳2003年8月18日稱,要根據形勢緊迫程度設定不同級別的警戒度,以首都圈等都市群及戰術據點為中心,由“宙斯盾”艦和PAC—3型“愛國者”防空導彈進行雙重防衛。
“導彈防御系統”的具體實施步驟
根據日本官方和研究機構提出的計劃和設想,日本為建立完善、有效的“導彈防御系統”,在戰術上,明確提出了實施導彈攔截的具體規范,使“導彈防御系統”符合實戰需要;在裝備上,改裝原有的防空裝備并研發“導彈防御系統”新型配套設備,既保證“導彈防御系統”建設循序漸進,又確保系統的先進性和有效性;在體制上,計劃組建專門的導彈防御綜合部隊,逐步提高“導彈防御系統”的一元化指揮、控制,增強系統的作戰威力。
1.“導彈防御系統”實施步驟。根據《自衛隊最新戰略白皮書》一書對“導彈防御戰略”的解釋,日本“導彈防御系統”主要為“兩段式攔截”,其設想的實施過程主要分為六階段:
一是早期預警衛星24小時從太空監視和捕捉朝鮮彈道導彈發射瞬間的信息,由美軍經防衛廳途徑及時傳送給自衛隊;二是擔當防御指揮的航空自衛隊所屬航空總隊司令下達攔截命令;三是部署在日本海的海上自衛隊“宙斯盾”驅逐艦和設置在日本海一側的航空自衛隊雷達基地對“勞動”號等導彈航跡進行探測、跟蹤;四是瞬間計算出最佳時機,從“宙斯盾”艦上發射防空導彈SM-3,擊毀飛到日本海上空大氣層外的“勞動”號導彈彈頭;五是繼續由“宙斯盾”艦雷達和陸基雷達對未攔截到的“勞動”號導彈彈頭進行跟蹤;六是在“勞動”號導彈飛向目標再次進入大氣層時,由部署在附近的航空自衛隊防空導彈部隊發射PAC—3導彈,在“勞動”號導彈擊中目標前將其擊毀。
2.改造、開發配套裝備。為能搭載海基型導彈(SM-3),2004年度日本海上自衛隊首先對“金剛”號“宙斯盾”導彈驅逐艦進行改造。未來4年內,防衛廳將斥巨資約1000億日元用以改裝4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與此同時,對原有的“愛國者”導彈發射系統進行改造,并將取得的PAC—3型“愛國者”導彈首先部署于第1防空導彈群。此外,作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一環,從2004年度起強化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巴其”系統)應付彈道導彈的機能;對警戒管制部隊的FPS—3改進型地面雷達進行改造,并開發新型FPS雷達。為研制探測性能更高的FPS-XX新型雷達,日本將在2006年度防衛費預算中列出研制新型雷達所需的150億日元的費用。防衛廳計劃從2007年開始實戰裝備“導彈防御系統”,希望該雷達與“宙斯盾”艦和PAC-3型“愛國者”防空導彈互動,形成有效的導彈防御系統。這種新型雷達利用電子掃描來控制電波指向,可望捕捉到比飛機速度更快且反射面更小的彈道導彈的蹤跡。防衛廳計劃從2008年度開始每年部署1座新型雷達,在2011年度之前共配備5座,并優先配備于日本海一側的雷達站。為更加有效地推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建設,日本防衛廳還于2004年度在防衛廳內部部局防衛政策課下增設“彈道導彈防御室”,以便在對外政策等方面進行協調。
3.計劃組建彈道導彈防御綜合部隊。在引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同時,日本防衛廳計劃將海上自衛隊的“宙斯盾”艦部隊和航空自衛隊的防空導彈部隊(PAC—3型“愛國者”導彈)合編成“彈道導彈防御綜合部隊”。防衛廳目前正在探討通過綜合運用海陸空三個自衛隊達成軍事指揮和運用的一元化。擬在2005年的通常國會中提出《防衛廳設置法》、《自衛隊法》等的修正案,并爭取在2007年度配備彈道導彈防御系統(BMD)的同時建立\"BMD綜合部隊”。彈道導彈防御綜合部隊指揮官將由航空自衛隊航空總隊司令擔任,統一指揮陸海空三個自衛隊的彈道導彈防御部隊。為了確保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順利部署,日本政府已制定寫入部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內容的新《防衛計劃大綱》,并且全面修改《2001-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官方修改“和平憲法”的呼聲日益高漲,據日本《東京新聞》2004年2月15日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國會眾參兩院72%的議員主張修改憲法,其中多數自民黨議員表示應修改規定日本放棄通過武力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不擁有陸海空軍等武裝力量的憲法第九條。因此,日本修憲只是一個時間早晚問題,一旦修憲成功,日本將會公開放棄對“專守防衛”的承諾,向“主動先制”戰略轉變,其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也將成為其對外用兵的“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