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空軍以透風方式稱,將向中國出售遠程戰略轟炸機。俄方是否真會賣,以及中國是否真要買,已成為國際軍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隨著中國的經濟和國防實力的增強,過去功能屬于國土防衛型的解放軍空軍已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是否會裝備最具遠程打擊力的戰略轟炸機近年也被國際上關注,外界屢屢有中國要建立戰略空軍的傳言。
俄羅斯長期以來出于種種顧慮,對中國只售給航程有限的戰斗機。去年末烏克蘭大選的結果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再度形成擠壓后,俄中軍事合作的水平又有提升,過去從未進行過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事項已經議定并對外公布。今年1月13日,俄空軍方面又有意放風,指在通過政治決定的前提下,俄羅斯可能會向中國出售幾架戰略遠程轟炸機,型號有圖-22M3遠程轟炸機和圖-95MS戰略轟炸機。
目前中國尚無制造戰略轟炸機的能力,如果自己立項上馬研制,即使順利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想在幾年內建立洲際空中打擊力量只有從俄羅斯采購。如果不談俄羅斯放風的國際政治因素,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中國從俄羅斯買那些蘇聯留下已相對陳舊的“逆火”和“熊”式轟炸機,對增強戰略威懾力實際上并無太大作用。
俄售舊品仍有顧慮
在空軍眾多的機型中,體形碩大、重量通常在一二百噸的戰略性的遠程轟炸機,無疑是其中的“巨無霸”。20世紀50年代中期,有“蘇聯轟炸機之父”之稱的圖波列夫設計的圖-95(綽號“熊”式)問世,馬上以14000公里的遠距航程和25噸的載彈量震驚了世界軍界,表明蘇聯首次有了轟炸美國的能力。不過有求實精神的設計師本人同赫魯曉夫談到新產品并不感到樂觀,承認面對美國以導彈和時速2000公里的戰斗機構筑的嚴密防空網,這種靠螺旋槳驅動,時速不過900公里的笨重大“熊”想闖到洛杉磯、舊金山等地上空投彈可能性甚微。蘇聯在3年間生產了300架圖-95后也就停產,將其技術轉用于生產圖-104客機。
上世紀80年代前期,蘇軍有了射程可達2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再度看中“熊”的大載量和遠航程的優點,于1985年重開生產線,在6年間又生產了200余架,型號為圖-95MC。它戰時的任務是飛過北極,在美國東西海岸外2000公里處發射巡航導彈,不必再冒到人家頭頂上投彈而會被擊落的風險。
蘇聯瓦解后,50年代的老“熊”們全部退役,160架新型號的圖-95MC還被俄羅斯保留下來。十幾年來,由于俄軍經費短缺,保養不良,據稱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熊”尚有能力飛出窩一戰。加之其原型畢竟是半世紀前的水平,改進的余地已不大,俄方聲稱將在2012年前全部淘汰,省下費用采購新戰機。
至于綽號“逆火”的圖-22超音速噴氣式轟炸機,上世紀7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風光一時,成為美蘇限制戰略核武器談判中的焦點之一。美國稱其為戰略轟炸機,蘇聯則堅持稱其只是遠程轟炸機不應列入限制范圍。從70年代后期研制成的“逆火”的最新改型圖-22M3的性能看,其航程為7000公里,作戰半徑不足3000多公里,確無洲際作戰能力,然而通過空中加油和使用巡航導彈,能打擊6000公里外的目標。蘇聯使用它以從最東端的基地起飛,可攻擊美國西海岸。
圖-22M3的最大優點,是時速達2000公里,與戰斗機不相上下,突防能力強,上世紀80年代以后又加裝了新的機載設備如駕駛導航綜合系統、雷達、光電自動轟炸瞄準系統和導彈控制系統。其外掛量達24噸,機上備有2臺渦扇發動機,其中1臺若出故障仍可用另1臺繼續飛行。機上有4名機組人員,為了應急逃生,座艙內還裝有彈射坐椅。從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蘇聯共生產圖-22M3近200架,目前俄羅斯將其作為遠程航空兵主力。不過因經費不足,俄軍只留用80余架并加裝了新計算機和電子設備,多余的也想出售。圖-22M3技術水平雖已不算先進,尤其是沒有隱形能力,卻還不失為一種可用的速打速撤的遠程攻擊平臺。
圖-22M3曾被視為戰略性武器,俄羅斯出售時顧忌較多。被美國扣上“無賴國家”帽子的伊朗有意購買但俄方未敢同意,此機售給印度的動議遭否決又未能成交。從目前的中俄關系來看,中國若愿買還是可以談成的。美國可能會口頭反對,不過對這種機型的威力心中有數,畢竟不會太擔心。
中國近期戰略需求不大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主戰武器,都要從未來的戰略需求考慮。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在軍事上要解決的主要是臺灣問題,還要兼顧周邊突發事件。對可能發生戰事的熱點——臺海、朝鮮、南海、中印邊界,解放軍現有機場起飛的重型戰斗機如蘇-27和蘇-30以3000公里內的航程都足以覆蓋,活動半徑還可以延伸到日本,實在用不著戰略轟炸機。如果說要建立遠程轟炸機部隊,預定對手只能是對付美國,目的是制止其介入臺海。
從俄羅斯有意出售的兩種重型轟炸機的情況看,中國如買來對付美國,其飛行半徑仍不夠用。以圖-95而論,它利用俄羅斯國土東西橫跨歐亞上萬公里的地理位置,飛入太平洋或太平洋后有可能靠近美國的外海,再實施巡航導彈攻擊。它從中國最東端的機場起飛,半徑卻只能剛過夏威夷,對美本土全無威脅。何況這種“熊”式飛機笨重遲緩,電子戰水平又差,在美國嚴密的太空衛星監視網下無法隱身,戰時恐怕剛飛出大海就會“出師未捷身先死”。中國若買它,只能用來對付遠方的弱小國家,而今后又看不到會出現這樣的敵手。
回想1952年蘇聯研制圖-95樣機成功后,便想將40年代后期仿美國B-29制成的120架圖-4重型轟炸機賣給中國,報價2億美元(這在當時可買3000架最新的米格-15戰斗機)。當時彭德懷便說在噴氣式時代這種飛機完全是落后和幾乎無用之物,蘇聯如此做是商人式的推銷商品。后來為學習重型轟炸機的使用經驗,解放軍空軍才買了10架。事過50多年后,中國對圖-4的后繼型圖-95同樣會視為落伍之物,即使價廉也不會買這種處理舊品。
從圖-22M3的性能指標看,中國在沒有海外基地的情況下從國內起飛這種飛機,連夏威夷、關島一線都達不到,對美國本土更形不成威脅。不過因該機有著高空高速的優勢,如配備巡航導彈,在有利條件下還能用來對付西太平洋上的美軍及其航母艦隊,多少還可以列入選購的考慮范圍。
目前中國裝備的航程最遠的作戰飛機是中程轟炸機轟6丁型(乃1958年引進的蘇聯圖-16的仿制品),航程7000公里,活動半徑不過2000多公里,其最大弱點是時速僅1000公里,最大外掛量不過7噸,雖可載4枚巡航導彈,在戰時卻幾乎沒有可能接近美國的航母戰斗群。如果中國空軍裝備圖-22M3,再改進其電子設備,提高雷達探測距離和精度,達到捕捉600公里外艦只的水平,對外海的攻擊力則會提升一個檔次。加上圖-22M3外掛能力大,可載10枚巡航導彈,若能鎖定目標,一次“飽和”式的攻擊會讓航空母艦很難同時攔截或規避。不過美國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已有完整的基地網以封鎖中國,太空和空中全方位搜索能力又強,圖-22M3想飛出第一島鏈接近其航母編隊困難也不小,對其能起的作用也不可做過高的預想。
根據目前中國面臨的戰略任務,對圖-22M3型遠程轟炸機如果考慮購買,需要仔細研究其購價和用途的效費比。如果不談對付航母編隊這一因素,中國從自己所處的戰略地理位置出發,買遠程轟炸機只會陷入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對付美國這樣的超強對手不夠格,對付周邊的其它鄰國又沒必要。何況中國的國防費還很有限,再不應重復過去外購時屢屢投金入海“交學費”的失誤。
戰略轟炸機非發展需求
當前世界上有戰斗機的國家將近100個,只有美、俄兩個國家擁有戰略轟炸機。由于俄羅斯戰略空軍數量萎縮和技術日益落后,當今只有美國能利用保持的200余架B-51、B-1、B-2戰略轟炸機和遍布全球的基地和加油系統,具備以空中飛行打擊地球上任何一點的能力。隨著中國在新世紀崛起,要不要發展戰略轟炸機也同是否要發展航空母艦一樣,成為國防建設的新議題。
預測今后二三十年內,世界將會是“一超多強”的總趨勢,中國的地位不可能同美國比肩。由于中國在軍事上還只能是地區性大國,便不需要擁有全球性的飛機攻擊能力。何況從今后中華崛起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來分析,在可見的年月中軍事斗爭還不會像體育比賽的口號那樣“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仍會限定在亞洲地區特別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對萬里之外的國家,中國只需要對美國保持一定的遠程威懾能力,以防止其武力破壞統一或進行其它打壓。想完成威懾美國的任務,發展戰略轟炸機既不大現實也不管用,還不合乎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5個核國家,軍事專家們曾認為核威懾的最有效方式是保持“遠程導彈—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這種“三位一體”的結構,美、蘇、英三國都如此做過。不久英國便從自身的戰略利益和國力考慮,放棄了昂貴又不適用的遠程轟炸機,只保留核潛艇和戰斗機投擲的核彈。蘇聯瓦解后,俄羅斯對其遺留的幾百架戰略轟炸機只選擇少量繼續養護使用,一直沒有發展新型號。目前的軍事專家都承認,在衛星定位的精確制導的信息化武器日益發展的新形勢下,轟炸機的作用勢必降低,尤其是體積龐大的重型機更有如空中恐龍。美國能繼續保持龐大戰略轟炸機群,是因為有絕對的制天權,而且擁有世界上惟一的隱形戰略轟炸機B-2。不過近十多年來,美國也沒有確定要再發展新的戰略轟炸機,可見對其也不像過去那樣倚重。
開發戰略轟炸機,比研發戰斗機難度大得多,中國在這方面其實也早有過教訓。1968年末中國國防科研部門仿制成功蘇聯的圖-16中型轟炸機(定名轟-6),隨即中央軍委也產生了自行研制遠程轟炸機的愿望,并于1973年3月23日正式向研究單位下達了設計任務。由于缺乏制造大型飛機的經驗,中國的設計人員只好以圖-16作為原型放大,經2年時間設計了一種起飛重量155噸,最大載彈量15噸,時速1000公里,最大航程11000公里的遠程轟炸機,活動半徑能到達蘇聯烏拉爾工業區或接近美國的夏威夷。這種指標在當時已不先進的機型圖紙一拿出,航空工業部門便反映說,國內生產不出所需的大功率發動機和其它重要的機載設備。空軍則認為即使能造出來,以其笨重和缺乏電子戰能力也無法突破強國的防空網,項目隨之下馬。
此后30年證明,中國自行開發大型民用客機至今都一直不成功,今后要搞具有高技術水準的戰略轟炸機更是難而又難,更何況從長遠眼光看,戰略轟炸機又不是一個保持有效威懾力的明智選擇。若是購買俄羅斯的圖-95或圖-22M3這類已過時的舊品,暫時在周邊應急可能多少會有點作用,過一段時間也會是“食之無肉,丟之可惜”的“雞肋”式裝備。
從今后二三十年中國保持有效戰略威懾的角度考慮,對周邊的可能對手實施空中打擊,以現在正在裝備的蘇霍伊、“飛豹”等重型戰斗機及其未來改進型已經夠用,因其現有航程3000公里再加上空中加油,可以有5000公里航程和近2000公里的活動半徑。對于遠在其它大洲的強敵,以陸基戰略導彈和核潛艇威懾才真正管用,并有更高的效費比。
至于看似壯觀的大型戰略轟炸機,不應在中國國防建設的選擇之內。現在俄羅斯軍方若愿意廉價賣幾架,采購來用于研究和作為工藝參考,倒也未嘗不可,因為中國確實缺少制造大型飛機的經驗和相應技術。如對其過于重視,或將其視為奇貨可居,注定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