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里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景:先是兩個小朋友摟抱在了一起,又一起摔在地板上來回翻滾。接下來旁邊七八個小朋友看見了,呼的一下子都撲到這兩個孩子的身上,一個個你推我擁,又叫又嚷,顯得十分興奮。其實孩子們的行為并不是淘氣,他們是在尋求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人類和所有的動物都有一種特殊的需要,就是相互之間進行皮膚的接觸和撫摸。比如一窩剛出生的狐貍,當它們能夠活動時,總要擠在一起嬉戲玩耍,你抓我一下,我推你一把;你咬我一口,我反咬你一口。它們并不是在打架,而是通過身體接觸和磨擦來滿足皮膚的特殊需要。即使是在睡覺,它們也不老實,總喜歡擠在一起,或擠在媽媽的身邊。這不僅是為了保持體溫和尋求母親的愛撫,也是為了滿足皮膚的這種需要。一旦這種需要不能被滿足就會出現“皮膚饑餓”。
實驗表明,孩子與母親的身體接觸對消除孩子的不安和形成孩子情緒穩定的性格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兒童,天生具有一種需要相互接觸和撫摸的特殊需求。撫摸能使孩子的腦垂體分泌出足夠的生長激素,從而確保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像肚子饑餓危害身體健康一樣,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上,孩子會變得膽怯、抑郁和躁動不安,也可能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如咬嘴唇、咬手指,有的神經質地往墻上碰,或在墻上蹭來蹭去。如果長期處于‘皮膚饑餓’狀態,還會引起食欲不振,甚至導致發育不良、智力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法國有個孤兒院,因為接收的棄嬰太多,保育員人手不夠,只好采用‘自動哺乳法’來喂養。后來發現,這些嬰兒雖然都能吸到奶,營養并不缺乏,但都好哭鬧,容易生病,發育不良,死亡率很高。后經心理學家指點,其實就是‘皮膚饑餓’作怪,于是增加了保育員,規定喂奶時都要抱起孩子。結果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
兒童的皮膚饑餓現象在家中可通過父母的摟抱和其他方式解決,當孩子得到父母溫柔的愛撫時,心理上會產生良好的刺激,大腦的興奮和抑制變得十分自然協調,同時能促進腦的發育和智力的提高。科學家們發現小兒睡在羊皮褥子上特別安詳,這是因為小兒感到羊毛柔軟暖和,好似偎依在母親身上一樣的感覺。
父母要以科學態度來認識孩子這種天然需求,創造一個親切溫暖的家庭環境,盡量多和孩子接觸,通過感情交流,消除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情感饑餓,讓他們有心理上的滿足感。經常抱抱寶寶,用手輕輕撫摸孩子背部、手背、手腕、肩膀,睡覺前在背部磨擦數次。經常撫小兒頭部,順著頭發由頭頂撫摸到前。大一些的孩子們之間,可互相摟抱、嬉戲、玩耍,盡可能滿足孩子對皮膚饑餓的要求,滿足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