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廣東的成品油短缺現象給我們敲起了警鐘,中國必須制定強有力的、系統的能源戰略。短期看,穩定成品油的供應是當務之急,否則將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中期看,需求側管理必須推出,即成品油價格以及一切與原油相關產品的價格必須上調,以引導中國進入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的軌道。長期看,中國的能源發展依賴于在煤炭的開采和綜合利用技術上取得像雜交水稻那樣的世界性突破,而這無疑依賴于政府的投入以及有力的經濟政策支持。
廣東一帶的消費者雖然還沒有在油價上漲方面,但至少是在油品短缺方面已初次淺嘗了西方國家和日本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痛苦。正當中國經濟剛剛呈現蓬勃起飛的勢態時,原油價格不斷攀升,沿海一帶石油短缺顯現。這一切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考驗大國發展智慧的課題:中國應該采取怎樣的能源發展策略?
15年后中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將升至67%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到底中國經濟的興起會否對世界原油市場造成革命性、震撼性的影響?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史上有沒有相關的案例可尋。
日本是個明顯的例子,因為,日本也是本國石油資源不足的經濟體。日本經濟從上世紀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呈現了一個飛速發展的奇跡,相應地,日本的能源消費迅速增長。1955年日本原油消費占世界石油產量約1.2%左右;到了1975年,這一比例上升為8.8%;1985年和1995年分別為7.5%和8.2%;到2004年,回落至6.4%。與此同時,世界原油價格在1950以及1960年代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低水平,到了1973年,價格突然飆升了4.5倍,1979年再次上升5倍。1980和1990年代,油價基本穩定,維持在3倍于1950和1960年代的水平。當然,1973和1979年的石油價格飆升與日本經濟的起飛無關,是中東政治危機的產物。更為深入的研究還需要進行,但是,至少我們還不能否定這樣一個假說,即日本以及同時起飛的一批經濟體,使得世界原油的長期均衡價格從1950年代起二十年內上升了2—3倍。
再看看當前和未來世界石油市場的大勢。首先,根據美國石油研究所(API)的預測,在原油價格30美元左右一桶的水平上,世界經濟對原油的需求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過去20年世界原油的平均年產量增長僅僅為1.7%,而且歷年波動很大。過去20年,世界探明的石油儲量與產量一直在可供開采35—42年之間徘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原油產量會在30美元一桶的價位上以2%的速度上升,可以比較謹慎地預言,在可見的未來,世界原油價格不會回復到1990年代的水平.即,原油的長期均衡價格長期維持在40—50美元的可能性極大。
回到中國的情況,根據我國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未來15年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凹翻兩番,能源消耗翻一番。假如中國經濟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那么對原油的消費也會翻一番。2004年中國占世界原油消費的比重是8.2%,即便世界產量以2%的速度上升,15年后,中國的石油消費占世界的比重將至少上升到15%,相當于今天北美占世界原油消費比重的一半。最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本土的石油產量由于各種約束,15年后能夠維持目前占世界總產量4—5%的水平就不錯了,也就是說,15年以后,我國石油的對外依賴(從國外油田運輸入口的比重)將從目前的40%上升到67%,遠遠超出美國今天50%左右的水平。顯然易見,能源戰略是考驗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未來能否持續增長的難題。
大國能源戰略的三步棋
有了以上的基本認識,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中國應當采取怎樣的石油發展戰略。
首先,從短期來看,穩定第一,穩定成品油的供應是當務之急。成品油的供應一旦出現波動或者短缺,一定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原因很簡單,短期內消費者和生產者沒有可替代的技術,比如,大排量的發動機不可能幾天就換成高效率的小引擎,所以,油價上升等價于加稅,而加稅的后果就是經濟增長受損。所以,短期內必須克服各種機制上和利益集團的約束,保證成品油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講,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干預,來克服目前成品油和原油價格倒掛所帶來的利益驅動的阻力。
從中期來看,需求側管理必須推出,即,成品油價格以及一切與原油相關產品的價格必須上調,甚至作較大幅度的調整。比如,成品燃油的價格水平(含稅)可能調高一倍,達到歐洲的水平。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它對原油的供給一定是越來越依賴于進口(包括中國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的產出,如果它們走出去的戰略最終成功的話),而進口(包括海外生產)原油對中國經濟而言,其成本是巨大的,它不僅僅反映在原油的價格上,還反映在為了保證原油的暢通供給,中國在國際交往中所付出的各種成本。比如說,要和主要石油產出國以及石油運輸線附近的國家保持良好的政治經濟關系。這一切成本,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反映在原油的影子價格上面。作為一個后來居上的世界經濟大國,我們肯定要付出比發達國家更大的代價。所以對于中國而言,原油的影子價格一定不比歐洲低,而歐洲目前的成品油價格基本上是中國的兩倍。
只有逐步提高成品油的價格,才能夠引導消費者以及生產者逐步用更加合理的技術替代那些對石油嚴重依賴的舊技術,使得中國真正進入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軌道。事實上,這些概念光憑政府或者其他機構的宣傳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經濟政策包括價格政策來推動。
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經濟,必須尋找一條因地制宜、符合中國自然資源稟賦的能源策略。講得更明確一點,就是必須要尋找石油的替代品,要減少能源結構中對石油的依賴。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資源擁有國,煤炭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前景十分廣闊,而這些技術不可能來自于西方發達國家,因為對它們而言,石油長期以來是主要的能源來源,而且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套保障石油供應的機制,包括石油儲備以及緊急情況下的軍事行動。對一般小國家來說,煤炭儲量遠遠低于中國,不值得研究如何利用。在煤炭問題上,中國應該、也必須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取得世界領先的地位。這就好比中國在雜交水稻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正是依靠這一技術突破,使得中國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中國的能源發展,也依賴于在煤炭的開采和綜合利用上取得像雜交水稻那樣的世界性突破。這樣的技術突破,毫無疑問必須依賴于政府的投入;這樣的技術突破之后的推廣,也依賴于政府的規制、管制,以及政府強有力的經濟政策的支持。
事實上,據權威人士透露,煤炭綜合利用在技術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進一步的突破也有可能。即使把現有的技術大規模地用好,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巨大無比。具體說宋,目前領先的技術概念是煤炭氣化多聯產(coalsyngas/polygeneration.CSP),即,把煤炭在煤礦轉化為一種既可以燃燒也可以作為化工基本原料的氣體,其轉化率高達95%。這一技術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起到從各方面替代石油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采煤中產生的瓦斯,化危險品為寶物,還可以大大降低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粉塵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廢氣,徹底改變煤炭產業黑與臟的形象。
確切地講,煤炭綜合利用的突破不是技術問題,本質是經濟體制問題,核心是要有強有力的政府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保障,比如,必須堅決關閉小煤礦,逐步提高成品油價,適當提高煤炭價格(比如適當加稅),同時逐步提高電價(這都是需求管理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反映中國能源的影子價格),大力補貼采用新技術的煤礦,建立若干樣板煤礦以便推廣新技術。
總而言之,大國經濟尤其是大國趕超經濟與小國經濟的不同在于,一個大國趕超經濟如果沒有自己在核心經濟問題上的技術突破,它的趕超必然要撞上不可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