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川
我們村在城市的近鄰,背山面海,一條大江側身流過,景色旖旎。海與山之間有片稻田和菜園,村莊就圍繞著田園建立在緩緩的山坡上。山不高,遍野松柏果林郁郁蔥蔥,從上而下一直延伸到整個村落。一座座紅瓦房舍掩映在綠陰當中,自有一種亮麗的色彩和溫馨的韻味。它既沒有城市喧囂擁擠的嘈雜,又不像偏遠山村孤零蕭索的僻靜,是一處讓人們住了舍不得離去的地方。由于地少人多,加上靠近城市,很早以前就有眾多的村民去城里干活,過著半農半工的生活。
今年,大地回暖梨花堆白的季節,村里沸沸揚揚地傳出一則消息,說是家住村東的莊婆婆仙逝了。本來,這樣大的一個村子,死人是平常的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莊婆婆在我們村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她的去世又不同一般,如此張揚于情于理都可以說得過去。莊婆婆剛過完米壽,也就是享有88歲高齡,是村里老幼熟悉德高望重的老人,備受崇敬愛戴,她的去世無不牽動著大家的心。莊婆婆身體硬朗,無疾而終,而且走得奇特。那天上午,她還在菜園里拔草澆水,頻頻地與來往的路人打招呼。午飯時,一家人圍坐一起用餐,有說有笑和和美美。飯后,她跟平常時一樣沒有離開座位,慈愛地看著孫子吃飯,并時不時地往他碗里夾菜。悠忽間,她把頭伏臥在桌面上,家人以為睡著了,可是再也喚不醒。沒有一聲呻吟,沒有任何痛楚,就這樣平平靜靜地走了。
莊婆婆最小的兒子是個傻子,每當有人來家吊唁,他都會一次又一次繪聲繪色地介紹母親當時安息的情景。最后總要說:“我媽媽是飛走的,上天去了!”對于“飛走”,過后有兩種版本的傳聞:一種是,當莊婆婆正吃飯的時候,餐廳里飛進一只美麗的彩蝶,打著圈圈來來回回地盤旋,在她俯案沉睡的剎那間,彩蝶翩翩飛出窗外,據此有人說足彩蝶把莊婆婆帶著飛走的;另一種是,莊婆婆飯吃得好好的溘然去世,此時從餐桌下飛出一只碩大的蝴蝶,在屋子里轉幾個轉,然后浮游般地從大門口飛了出去,因此也有人說是莊婆婆化成蝴蝶飛走的。不管哪一種說法,莊婆婆走得奇異,走得與常人不一樣,有著濃厚的神秘色彩,成為一個時期村里人議論紛紛的話題。
什么叫“禍不單行”?我小時候是從莊婆婆的悲慘遭遇中,讀懂這個成語。早時莊婆婆的家雖然清貧,但還算美滿。丈夫在城里當搬運工人,她自己在家里種地,先后生育一女二男,一家五口和和睦睦過日子。不幸是在那年夏季發生的,一個炎熱的中午,剛一歲多的小兒子中暑臥床,念書的大女兒還沒有放學,莊婆婆開始忙碌在廚房里做飯。突然,接到搬運公司傳來的消息:她的丈夫暈倒在建筑工地上。這無疑是晴天一聲霹靂,炸得莊婆婆心里慌亂麻木。她顧不得正在發燒的兒子,簡單交代二兒子幾句,憂心如焚急匆匆地趕去丈夫發病的現場。
來到工地,只見四周站滿了人,那架跟隨丈夫早出晚歸的板車停在一旁,丈夫直挺挺地仰臉朝天躺著,臉上披蓋一張麻袋布。這時,莊婆婆才醒悟人已斷氣,撲倒在丈夫身上慟哭。過了若干年,我們村的許多人,都還記住那幕誰看了都會心酸的情景:天氣異常悶熱,沒有一絲能夠透氣的風。拉著莊婆婆丈夫尸體的板車,沉重地輾轉在回村坎坷的路上,莊婆婆已是欲哭無淚,被人攙扶六神無土地蹣跚著跟在后頭,經過的地方一片寂靜,只有車輪發出的吱呀吱呀聲響,顯得更加悲悲切切。正午烈日當空,大地晃晃明亮,但是莊婆婆眼里卻漆黑一片,辨不出東南西北的路。回了家,發著高燒的病兒在一陣陣呻吟,這時才為鄰居發現,趕忙把他送到醫院搶救。病情已被延誤,幼童的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再也無法恢復正常,留下終身殘疾,變成一個癡呆兒。災難接踵而至,給莊婆婆一家沉重的打擊。
人愁春老,情趣全失。辦完丈夫的喪事,面對著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重擔,今后的路充滿荊棘,那時莊婆婆畢竟只有30歲出頭,輕生的念頭都曾萌生過。但是,三個孩子怎么辦?她不是那種吃不了苦的人,要與乖舛命運抗爭!眼前,大女兒正在讀書,二兒子馬上就將入學,小兒子尚幼又需要繼續診治。有人勸她讓大女兒停學,這樣既可以減少花費,又能夠照顧弟弟兼做家庭手工增加收入。莊婆婆搖搖頭說,我和她爸吃得就是沒有文化的虧,寧可苦了自己也不能叫女兒一字不識,堅持要讓她繼續完成學業。經過再三思量,莊婆婆做出一個村里人意料不到的決定。她找到搬運公司,要來丈夫生前的那份工作,堅強地過著一般人難以承受的生活:白天當搬運工,晚上或工余耕耘農田和操理家務。
每日,當雄雞初啼,莊婆婆從睡夢中醒來,起得比誰都早。她點燃煤油燈操理一家人的早餐,接著交代大女兒起床后帶好弟弟吃飯上學。忙完了這一切,天剛有了朦朦朧朧的曙色,村莊十分寧靜都在睡中,莊婆婆已背上癡呆兒拉起板車,踏著露水進城。此時,我們聽到板車車輪響動著從門前經過,知道莊婆婆已啟程打工去了,天也很快就要亮了。莊婆婆的板車聲響,很自然地成為村民們起床的信號!傍晚,莊婆婆從城里回來,拉著癡呆兒坐在上面東張西望的板車,疲憊不堪地彳亍而行,令人看了心疼。慢慢形成一種習慣,這個時刻村里的老少們都會走出家門,熱情地與莊婆婆打招呼,用關切問候與憐愛神情送去安慰和鼓勵。入夜,家家戶戶吃過飯后開始消閑,而莊婆婆仍然無法歇息,經常能看到她在田園里摸黑勞作的身影,熱心人會自動前往幫助。在我們村里,大家對莊婆婆欽佩有加無不贊嘆,認為她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女人!
社會總是同情弱者,特別感念那些善良的人。莊婆婆原本就是一個賢慧謙和的人,丈夫在世時沒有聽過他們夫妻吵鬧過,她也沒有找過鄰居什么不是。或許經過這樣一些變故,世事給了太多的參悟,生活給了不斷的磨煉,她的為人處世更是充滿親情和誠懇,助人是最大的樂趣。以前的農村沒有現在進城方便,莊婆婆每天要到城里打工,盡管身邊還有一個癡呆兒需要照顧,可是只要村里有人托她順便在城里買點什么東西,傍晚回家時都會幫你帶來,辦得妥妥帖帖無不放心。看見人們綻開笑容接過東西,說上幾句道謝的話,她會由衷地感到高興。莊婆婆家的房前屋后,植有幾株碩壯高大的龍眼樹,那也是村里小孩經常喜歡前往玩耍的地方。立秋過后,黃澄澄的龍眼果相繼成熟,采摘的第一遍,莊婆婆都會挑出一些挨家挨戶送給近鄰嘗新。邊遠幾戶人家孩子來玩,她也會拿給他們吃,看著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心里不由得感到甜滋滋的。
山上的杜鵑花開過一遍又一遍,屋檐下的燕子飛來過一回又一回,歲月十分艱難地走過。莊婆婆的女兒出嫁了,二兒子大學畢業后正順利地拓展自己的事業,家庭經濟狀況一天天好轉。莊婆婆不再外出打工,在家料理那幾分菜地和家務,對癡呆兒更是百倍地呵護。對在最困苦的日子里,村民們給她的幫助,哪怕是一丁點,她都藏在心里。“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這時有了一些空閑和能力,她要為村里多做一些好事。莊婆婆主動攬的事不分巨細,東家有人患病臥床不起,總會當為自家事前去忙前忙后;西家小孩上學手頭拮據,也會慷慨大方地盡自己所能資助。村里夫妻不和、婆媳吵架、鄰居爭斗,大家都會找來莊婆婆勸解。說來也靈驗,每當莊婆婆一出現,不要太多的言語,一場熊熊燃燒的烈火即刻熄滅。莊婆婆在大家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是美好的化身。因此,莊婆婆逝世傳出的“化蝶”之說,人們深信不疑。
這是一場感天動地的葬禮。融融春日普照,大地一片和煦;滿山梨花璀璨濃密如云,妝扮出一個素白洇染的世界;海風吹拂千叢萬樹,枝葉招搖宛若眾生依依惜別。村里能夠走動的人,幾乎都加入了葬禮行列,逶迤的隊伍綿延數百米。莊婆婆靈柩路過的地方,家家戶戶門前都擺起香案,點燃鞭炮幽咽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