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茂坤

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席卷84個國家和地區,造成軍民傷亡達1億人以上,給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造成空前浩劫。
中國作為亞洲戰場的主要反法西斯國家,與大舉進攻的日本法西斯展開了生死搏斗。中國人民奮力抗戰,徹底挫敗了法西斯國家的全球戰略計劃,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打破德日法西斯全球戰略計劃,有力支援和配合蘇美等盟國作戰
1938年5月,毛澤東曾經指出,日本“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采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中國戰場因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了其他戰場無法替代的作用。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前,日本的世界戰略重心是“北進”,企圖與德國夾擊蘇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解除入侵蘇聯的后顧之憂。由于中國的頑強抗戰,迫使日本不得不將準備用于“北進”的陸軍兵力也投入中國戰場。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中國東北邊境先后對蘇聯挑起“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都遭到蘇軍痛擊而慘敗。在檢討攻蘇失敗的原因時,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曾不打自招地說:“日本忍辱屈服于蘇聯者,以日本對華用兵故。”
德國入侵蘇聯前后,日本曾有過3次北進蘇聯的機會:一是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希特勒提出,希望“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二是蘇德戰爭爆發后,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電示駐日大使奧托,讓他說服日本“盡速參加對蘇作戰”;三是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希特勒再次呼吁日本“北進”,聯合打敗蘇聯。日本之所以背棄援德諾言,眼睜睜地讓一個個“良機”錯過,用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的話說就是:“現在,日本將重兵用于中國,(北進蘇聯)實際上辦不到。”
由于中國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才使蘇軍得以先后從遠東抽調多達54.2萬的兵力、5000多門火炮和3300多輛坦克,加強了西線對德作戰的力量。
中國持久抗戰同樣推遲了日本“南進”的時間,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的作戰。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美無暇東顧,為日本“南進”創造了條件。同年12月,日本政府雖然作出了“不介入歐戰,停止北進,準備南進”的決定,但仍把解決中國問題作為“南進”的先決條件。1940年5月至6月,德國突襲西歐,法荷敗降,英國危急,為日本“南進”奪取英法荷在南洋的殖民地提供了最佳機會。由于中國問題沒有解決,日本無法跟上德國的戰爭步伐。所以,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大將在回答德國要求出兵配合時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
1941年12月,日本終于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但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踏上“南進”之路,這必然導致“南進”的失敗。太平洋戰爭之初,日本曾逞兇于一時,但是好景不長,經過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日本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敗相畢露。日本內閣成員在分析失敗原因時一致認為,是中國戰場所致。
事實正是如此。1941年底,日本210萬人的陸軍總兵力中,有140萬人在中國戰場上,能夠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只有40萬人。即使在太平洋戰場上盟軍作戰最激烈、最危險的時期,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仍被死死地“釘”在中國戰場上動彈不得,從而使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
為此,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地方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1942年4月,丘吉爾也說:“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有可能了。”
中國戰場直接協同盟軍對日作戰,為亞太地區盟軍作戰提供各種支援
中國戰場不但在戰略上支援和配合盟軍作戰,而且在戰役上直接與盟軍協同作戰。
1942年春,日軍全面侵犯緬甸,中國政府應美英盟軍之邀,派出3個軍共10萬人組成遠征軍,進入緬甸支援英軍防御作戰。中國遠征軍不僅在擔負緬甸正面的曼德勒及東部地區的防御作戰中,英勇奮戰,屢挫敵鋒,有力地阻滯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在緬甸西部英軍防守的仁安羌地區,救出了被日軍圍困的包括英國駐緬甸軍隊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在內的英軍官兵7000多人。
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轉入大反攻以后,中國又于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先后派出8個軍共22個師的兵力,在中國滇西和緬甸北部地區與英美盟軍并肩作戰,并收復了密支那,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為盟軍最后收復緬甸打下了基礎。在這次歷時3年多的援緬作戰中,中國先后投入30萬兵力,共殲滅日軍6萬多人。
中國戰場為亞太地區盟軍空軍對日作戰提供了后勤基地的支援。1942年4月,美軍16架重型轟炸機從太平洋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首次對日本東京等重要城市進行戰略轟炸,返航后在中國浙江省衢州空軍機場降落,中國因此遭到日軍的大規模報復。日軍發起浙贛作戰,破壞衢州、麗水、玉山等機場,并殺害我官兵和民眾25萬人。
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此后,特別是1943年與1944年中國戰場反攻期間,中國又先后為美國第14航空隊等盟軍空軍,提供了成都、梁山、昆明等10個機場,以便轟炸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及日本的戰略要點,直接支援了美軍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
中國抗日戰場是亞洲的主戰場,對打敗日本法西斯起了決定性作用
與世界反法西斯各主要對日參戰國相比,中國抗日戰爭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數量最大、殲滅日軍人數最多、付出的代價最慘重,因而也是對打敗日本法西斯貢獻最突出的國家。
從對日作戰的時間看,中國抗日戰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簽字為止,持續14年;若從“七七”盧溝橋事變全國性抗戰開始算起,也有8年。中國是世界上抗日開始最早、抗日持續時間最長、惟一參加抗日全過程的國家。
從殲滅日軍數量看,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進行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加上受降日軍128萬人,共計消滅日軍278萬人;殲滅偽軍118萬人,加上受降偽軍146萬人,共計264萬人。
據日方公布的大大縮水的數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共傷亡195萬人,其中在中國戰場傷亡133萬人,占日軍傷亡總數的70%。
從對日作戰付出的代價看,也是中國最大。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占二戰中各國傷亡總數的1/3還多。其中軍隊傷亡380萬人,平民傷亡3120萬人。還有1億多人流離失所,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總之,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治安強化、政治誘降、以華制華、建立戰爭基地等一系列戰略企圖。戰略的失敗,促使日本不得不考慮盡早結束侵華戰爭。戰后美國戰略轟炸調查處的報告,在研究了太平洋戰爭特別是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后認為:“即使不投原子彈,即使俄國不參戰,即使不制定進攻計劃,日本也是會投降的。”當然,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消滅日軍海、空部隊主力和對日實施戰略轟炸,蘇聯百萬大軍出兵東北,無疑加速了日軍的滅亡和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摘自《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戰場》 本刊有刪節 圖:秦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