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圣華
“你來上班吧!”
對面的王經理咧開嘴笑,讓我懸著的心瞬間落下。這是一個家電企業,面試、筆試,我都沒想到自己一路綠燈,如此順當就做上了主管的位置。而王經理將是我的頂頭上司。
說是主管,其實只是負責一塊相對獨立的事務,并無人事權。這塊事務,王經理不熟悉,而我卻比較精通。“我們是一個互補性的結構,很好。”王經理說。
接下來的事情更是意想不到地順利。
第一天上班,迎接我的是新同事們友好而尊敬的目光,就連老板,也是笑臉相迎,客氣有加,這無疑讓我感覺很受用。良好的心情似乎成為工作的動力,試用期內,我連續做了幾個大的市場活動,效果相當不錯。愉悅的3個月之后,老板找我談話,對我大加贊賞,不僅漲了薪水,同時還賦予我人事安排權。
我幾乎被突然的幸福砸暈了!
還有更好的消息,后來我從總裁秘書那里得知,公司已經將我列入重點培養的對象。
是金子無論放在哪里都會發光,看著鏡子里自己神采奕奕的臉,一向內斂的我,也不免有些洋洋得意。
兄弟般的阿新
不過,在這次發光之前,我只是一個有名的家電企業里的小員工,在新聞中心任職,那是我的第一個工作崗位。
盡管這家企業最終由于經營失誤,盛極而衰,員工們也不得不“如鳥獸散”,但那里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溫暖的回憶。
最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曾經有阿新——我的職業生涯中的遇到的第一個“老大”。這個老大,與我們有著兄弟般的情誼。
那時我們的新聞中心,以老大阿新擔綱。這哪是一個部門啊?簡直就是“兄弟連”。包括主管阿新在內,5個人,清一色都是未婚男青年,年齡也相仿,工作之余,我們經常在外面吃飯喝酒。公司旁邊的湘菜館,幾乎成了我們的“食堂”。幾個人輪流請客,“挨宰”最多的,當然是主管阿新。
因為都是光棍,我們把工作之余的結伴玩耍稱為“光棍行動”,希望籍此結識一些不錯的女孩子。我們甚至莊重宣誓:“絕不將光棍問題拖到21世紀!”但是,有心種花花不開,2000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互相打聽,也都還是單身。阿新算我們這幾個光棍里長得帥的,公司有女孩子暗戀她,經常托我們打聽他的情況,一片癡心,不過,阿新還是沒有動心過。阿新后來也笑嘆:“在這個事情上,我沒有帶好頭!”
玩歸玩,工作中的阿新不可小覷。他畢業于堂堂的中國新聞學院,又在一家著名報社做過兩年記者,專業上沒得說,工作起來,尤其認真。從策劃選題到改稿,那可是有板有眼。更難得的一點是,每次改稿,改的原因都會一一給你娓娓道來:哪里虛詞太多,哪里太主觀不客觀,哪里不是事實說話……頗讓人受益。經他過手的稿子,發表出來,往往是全文照發,編輯少改動,真神人也!那時,我常常只有心里佩服的份兒。
部門同事多數畢業于新聞或者中文系,功底不錯。而我僅是一個法律系的文學愛好者而已,和很多從事廣告文案出身的人一樣,寫企業的新聞公關稿,總抹不掉宣傳的痕跡。而現在,我已經出過這方面的專著了。想起來,與阿新那一段啟蒙指導是分不開的。
遇上大的活動,我們也是很忙的。大型的新聞發布會前夕,我們在酒店里封閉式地進行策劃、撰稿。有時接連幾天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但在老大阿新的帶領下,總是很興奮。那時,已經耳聞過職場的競爭與殘酷,只是當時毫無感覺,那樣地心無芥蒂,一起忙,一起樂。有時,我恍惚地覺得,這還是在學校里。回想起來,這真是一段心情最為舒展、最值得留戀的職場青春歲月!
真正江湖
不過,我很快便“有幸”親身領教職場的江湖氣息了。
在新公司踢開了前三腳后,我突然發現,事態急轉而下。
王經理對我的要求開始嚴格起來。在我和老板之間,王經理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盡管從程序上來說,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我敏銳地察覺到,王經理還開始有意識地疏離我與其它部門成員的關系了;與其它部門的溝通,我也盡量被排除在外。更嚴重的是,雖然我被賦予了人事權,但除了我直接招聘的人員以外,其他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對王經理直接負責。
很快,我的手下在工作中想得到部門文員的支持都變得艱難起來。我的心情驟然晴轉陰。
這時候,我已經知道,我在新公司的迅速大放異彩其實多虧王經理抬舉。早在我進公司前,他已經在公司上下到處宣傳,要進來一個“能人”。這就是我初來乍到就被尊重的原因。王經理還是一個很會與老板打成一片的人,很會體察老板的意思,揣摩老板的心思。報項目方案與計劃預算的時候,總是在老板心情好的時候才去,所以成功率極高。那份對人心的洞察力很多人不能比。
有這樣的領導,做手下的人當然毫不費力。
不僅如此,王經理還是一個相當有膽量的人,在老板面前敢爭敢言,敢于為部門爭取利益。因此,我們這個部門擁有很多可以晚來上班、特別獎金等諸如此類的福利。而按照公司的規定,經理級出差才可以坐飛機,他卻曾為了讓我這個主管坐飛機出差,不惜與總裁助理爭論。這曾讓我感動良久。
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公司內部出現了爭斗。其它部門與總裁助理一起,以涉嫌貪污作為攻擊理由,開展了“倒”王經理的一系列活動。他們很快聞出一些我與他有些不和諧音的味兒,跑到我這兒找證據,證明他“壓制賢才”。
“我們中間有事,也只是我們之間的事,與你們何干?!”盡管因王經理的壓制,我一度郁悶不已,但還是念了舊情。
但是,部門里一個跟了王經理很多年的人,居然沒有經受住那一干人的鼓動,將他的所言所行一一舉報,王經理陷入公司組織調查的境地當中。調查人員前來調查我的意見,我客觀地講了王經理的長處,并肯定了他對公司的貢獻。
不過,鑒于各方面的壓力,王經理還是被解雇了。
后來常回想起王經理,這個和我相處僅僅四五個月的“老大”,一個個性十分鮮明、時而行君子之風、時而耍小人手段的人;一個認真“做事”,同時也熱衷于“江湖政治”、“做局”的人;一個做事大刀闊斧,同時也常為私心私情牽絆的人;一個有值得佩服之處,也有可鄙之處的人。無法形容,總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老大。
現在想想我在那場“倒王運動”中,表現得似乎依舊不夠“江湖”,不過,這贏得了王經理的尊重。事后他常說,佩服我的為人,言下多有感激之意。后來,他到其它公司后,也一直鼓動我跟他一起。
不過,盡管開出的待遇要高一些,我并沒有和他一起去。其實,這一類人在企業中是比較多的,也是我們常說的在職場上比較會“混”的一種職場生態物種,并不值得太多的非議。跟著這種人,“只要他認了你這個人,絕不會吃虧”。但我沒有去的原因,至今說不上來,也許,在心底里,我還是佩服人品與能力都好的真正優秀人物。
王經理現在在一家企業里做副總,謀過幾次面。感覺其變化并不大。就連面容,也未見滄桑,說話做事,也還是風風火火的樣子。但做事做人的格局,也并無太大的增長。
歲月如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況,就職場生存法則而言,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那一絲心存的不愉快,早已經隨風而逝。我們現在仍舊是朋友,偶然間想起,也會相互問候,但說友情,也不是太深,總有那么一絲淡淡的距離......
中國新時代 2005年8期